第一次物種滅絕: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在湯加附近爆發。這或許暗示了6500萬年前地球發生的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圖/Corbls)
第二次物種滅絕:一位藝術家的構想圖展示了這顆直徑6英里(約合9.6公里)小行星猛撞到地球上的情景。科學家稱,這殺死地面上的大部分生物。(圖/Reuters/CORBIS)
托賓把這塊大菊石化石附近的沙子清理乾淨。2009年他在南極洲詹姆斯-羅斯島上發現這塊罕見化石。(圖/EricStelg)
托賓2009年在南極洲詹姆斯-羅斯島上發現一塊大菊石化石。照片顯示,這位科學家正在清理化石周圍的沙子。(圖/EricStelg)
據國外媒體報導,普遍觀點認為,一顆小行星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終結了「恐龍時代」,致使哺乳動物出現。但一項最新研究描繪了另一幅畫面。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認為,恐龍滅絕前,地球就已發生過一次由火山爆發造成的物種滅絕事件。這些火山令地球變暖,殺死海底生物。
這項研究顯示,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由於受到現在位於印度的德干高原的巨大火山爆發的影響,以蛤蚌和蝸牛為主的海底生物就已滅亡。而科學家以前認為,一顆直徑至少6英里(約合9.6公里)的小行星撞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造成眾所周知的恐龍滅絕事件。
華盛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博士生托馬斯-托賓表示:「這些火山爆發比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早二三十萬年,它們可能持續了10萬年。」在由火山爆發造成的第一次物種滅絕中,海底的主要生物滅亡。在後來由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第二次物種滅絕中,許多不會游泳的物種被殺死。
這些火山爆發使大氣充滿一開始冷卻地球的細微顆粒或懸浮微粒。但更重要的是,這些火山爆發釋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致使地球長期變暖,造成兩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中的第一滅絕事件。托賓表示:「這些懸浮微粒在1到10年的時間範圍內十分活躍,但二氧化碳的影響卻持續數百到數萬年。在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中許多生物滅亡,但今天你可在海灘附近發現並辨別它們。」
科學家在南極半島附近西摩爾島一個富含化石的地區進行深入研究。《古地理學、古氣候學與古生態學》雜誌刊登的一篇論文記錄下他們的研究結果。托賓正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這個特殊地區擁有非常厚的沉積物。考慮到時間間隔,這裡可能含有比美國蒙大拿州地獄溪地層多10倍的沉積物。托賓指出,這意味著科學家可獲得更多細節去判斷那時發生什麼事。
這些研究人員從南極洲沉積物的岩石和化石中取樣,用一種名為磁性地層的方法,瞭解隨著時間推移地球磁場的變化,去判斷化石沉積的時間。沉積物越厚,科學家測定的時間就越準確。托賓說:「我認為,我們從該地區獲得的證據暗示了兩次獨立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還證明了地球變暖。」
現在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第一次物種滅絕對第二次滅絕造成任何影響,但托賓認為從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可能受到很大連累,於是不能從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產生的長期環境影響中活下來。他說:「在我看來,它們好像不大可能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物種滅絕事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