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富士康工潮宣告中國低薪經濟破產

作者:薛湧  2012-10-02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2010年中國的加薪潮與工潮,引得《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驚呼「低薪時代結束」。年中中國政府又宣布「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升值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一系列戲劇,都在挑戰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中國製造」不可能再這樣低廉下去。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還能維持多久,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野村證券不久前發布的《亞洲經濟預警——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採取了相對樂觀的立場:稱雖然今明兩年中國的企業利潤率將受到加薪的擠壓,但中國生產率在1994∼2008年期間的年增速達到20.8%,而同期製造業的工資年漲幅為13.2%,這意味著同期年單位勞動力成本實際上是在下降,生產企業有能力消化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

但是,從長時段看,中國是否有能力消化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則很難預測。郭台銘在漲工資的同時即威脅要將富士康移出中國。

在短期內,如此大規模的製造業基地的遷移在技術上和成本上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在未來十二年內,中國16-24歲的勞動力將減少三分之一。

這幾乎肯定將抬高勞動力的價格。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國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製造業大規模流出中國絕非不可能。

應該說,中國經濟正在面臨著結構性的挑戰。中國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紀崛起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取決於對這一挑戰的回應。

作為以歷史研究為職業的人,我在估量這一挑戰時更傾向於跳過一時之得失而進行宏觀的展望。這就要回顧過去幾百年大國興衰,特別是資本主義演化與發達的軌跡,從歷史之大勢中尋求對未來的解答。

2009年,著名的英國經濟史家羅伯特•艾倫(Robert C. Allen)出版了《全球視野中的英國工業革命》,對英國工業革命進行了新的解說。對我們理解全球化的未來很有幫助。

在艾倫看來,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在資本積累上比不上荷蘭,在技術上對歐陸國家也無領先的優勢,之所以能夠率先掀起工業革命,主要在於其勞動力成本高昂、原材料價格低廉。

「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以機器代替人力。這些機器又必須用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機來驅動。製造這些機器的資本投入巨大。

同時,新發明的第一代機器非常粗糙,耗能極大。新的機器要想盈利,取決於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比較昂貴,從勞動力上節省下來的錢足可以支付購置機器的費用;

2010年中國的加薪潮與工潮,引得《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驚呼「低薪時代結束」。年中中國政府又宣布「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升值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一系列戲劇,都在挑戰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中國製造」不可能再這樣低廉下去。中國這個「世界工廠」還能維持多久,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

野村證券不久前發布的《亞洲經濟預警——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影響》採取了相對樂觀的立場:稱雖然今明兩年中國的企業利潤率將受到加薪的擠壓,但中國生產率在1994∼2008年期間的年增速達到20.8%,而同期製造業的工資年漲幅為13.2%,這意味著同期年單位勞動力成本實際上是在下降,生產企業有能力消化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漲。

但是,從長時段看,中國是否有能力消化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則很難預測。郭台銘在漲工資的同時即威脅要將富士康移出中國。

在短期內,如此大規模的製造業基地的遷移在技術上和成本上都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在未來十二年內,中國16-24歲的勞動力將減少三分之一。

這幾乎肯定將抬高勞動力的價格。與此同時,隨著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國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製造業大規模流出中國絕非不可能。

應該說,中國經濟正在面臨著結構性的挑戰。中國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紀崛起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取決於對這一挑戰的回應。

作為以歷史研究為職業的人,我在估量這一挑戰時更傾向於跳過一時之得失而進行宏觀的展望。這就要回顧過去幾百年大國興衰,特別是資本主義演化與發達的軌跡,從歷史之大勢中尋求對未來的解答。

2009年,著名的英國經濟史家羅伯特•艾倫(Robert C. Allen)出版了《全球視野中的英國工業革命》,對英國工業革命進行了新的解說。對我們理解全球化的未來很有幫助。

在艾倫看來,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在資本積累上比不上荷蘭,在技術上對歐陸國家也無領先的優勢,之所以能夠率先掀起工業革命,主要在於其勞動力成本高昂、原材料價格低廉。

「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以機器代替人力。這些機器又必須用消耗大量煤炭的蒸汽機來驅動。製造這些機器的資本投入巨大。

同時,新發明的第一代機器非常粗糙,耗能極大。新的機器要想盈利,取決於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比較昂貴,從勞動力上節省下來的錢足可以支付購置機器的費用;

筆者在2006年出版的《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一書,就是受到勃倫納理論的啟發。筆者當時指出,中國的政治結構,使普通勞工沒有自我組織的政治權利,資本和權力勾結,人為壓低了工價,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作為唯一的「比較優勢」,向世界傾倒「中國製造」,滿足了正在從傳統工業向高技術產業急劇轉型的西方發達國家對廉價製造業產品的旺盛需求。

驅趕缺乏政治權利的勞動力進行經濟競爭,使中國沒有強大的中產階級來創造內需,出現的一小撮壟斷性的巨富階層。

他們不需要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靠壓低勞動力成本就能賺得豐厚的利潤,並用這些利潤到國外購買奢侈品,甚至靠資本投資移民。這是典型的中世紀後期的東歐模式。

2009年筆者出版的《怎樣做大國》,則以「人重物輕」來概括艾倫的高昂工價、廉價資源的工業革命學說,指出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發展低勞動力成本的製造業抬高了全球原材料的價格,走的是「人輕物重」的道路,很難成為持續性的發展模式。而計畫生育政策使出生率被壓抑,如今中國正在邁入勞動力供應急劇減少的時代。

這和中世紀歐洲黑死病後的情形十分相似:勞動力供應的減少造成了「人重」;人民幣的升值提高了中國對原材料的購買力,使中國經濟相對走向「物輕」。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集團往往本能地希望利用政治手段限制甚至剝奪勞動力的權利和自由,以維持低工價。而勞動力一方則必然提出加薪的經濟要求和自我組織起來進行集體討價還價的政治要求。

想當年,東歐的封建領主成功地壓制了這種底層的訴求,維持了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國家和社會陷入幾百年的長期衰落。

西歐特別是英國的老百姓,則比較成功地捍衛了自己的權利,最終在高工價的道路上演變為先進國家。這一歷史經驗與教訓,對當今處在轉折關頭的中國政府與社會,具有重大的警示意義。

富士康事件和一系列的工潮,宣告了低薪經濟的破產。中國的貧富分化,也超過了警戒線,對社會形成了巨大威脅。中國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為此,政府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畫,以矯正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問題。但是在我看來,貧富不均的矯正主要應該通過市場來調節,政府要在社會服務領域扮演積極角色。

隨著勞動力供應的短缺,勞動力價格自然會大幅度上升。這是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政府要維護這種供需關係的市場運作,沒有必要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定工資每年必須上漲百分之幾。這超出了政府的許可權。

我們需要特別警惕的是:今天政府如果能下令漲工資的話,明天就可能下令降工資。根據渣打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的研究,近年來進入中學的學生數量平均每年降低1.8%。中學學生總數以約每年100萬人的速度減少,清楚揭示了勞動力供應的迅速萎縮。

結果,除2009年外,自2003年開始,製造業工人實際工資每年上漲5%—10%。2010年2—3月對多家製造業企業進行的調研表明,工資水平普遍上漲了8%—12%。

《華爾街日報》則報導說,民工的工價最近一年上漲了17.8%。勞動力相對充裕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勞動力變得相對稀缺,經濟增值活動中的大部分收入將用於支付勞動力成本。這一轉型(即經濟學家們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大概在幾年前就已經發生。

其實,也正是在幾年前,即2004∼2005年間,筆者準確地預言了這一轉型的發生,並且大聲疾呼:中國過度依賴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過度壓低勞動力成本,使企業陷入了低薪、低技術的陷阱,難以為這種轉型作好準備。

如果說筆者的預言已經被今天的事實所印證了的話,那麼我在這一預言背後所作出的相關分析,就值得人們重溫。

筆者預言的目的,是敦促中國盡快擺脫對低廉的勞動力的依賴,迅速轉型到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創新經濟中。這就像中東的產油國一樣,大家守著充裕、廉價的石油,日子自然能過得很好。

但是,放眼未來,石油資源總有被開採完的時候。當油井枯竭時還靠什麼過日子?這就需要在油井還沒有枯竭時,把豐厚的石油利潤用於其他的投資,如高科技、金融等領域。以後油井枯竭,但這些新經濟也成熟起來,發展就可能成為持續的。

同理,中國在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之時,要想到勞動力資源枯竭時應該如何發展,僅僅「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高高興興地走著瞧是不行的。

從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向高科技的創新經濟轉型,不是一夜之間想轉就能轉的,必須提前作準備,必須在勞動力資源還沒有枯竭時作準備。

問題是,中國在勞動力充裕的晚期,仍然缺乏這種前瞻性的考慮,而是陶醉在「襯衫經濟學」中不能自拔;不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政策手段矯正對廉價勞動力的過分依賴,而是在勞動力價格已經很低的情況下再人為地壓低勞動力成本,使物更重、人更輕,乃至「人重物輕」型經濟中對技術革命的刺激因素也就被扼殺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我們被迫轉型時,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就很難被技術進步所消化,許多喪失了技術升級的機會的企業,被勞動力價格的增高逼得破產,轉型的陣痛就強烈得多。而貧富分化嚴重,腐敗橫行,又使我們的社會承受這種陣痛的能力非常低。

所以,中國目前這種已經被廉價勞動力嬌慣壞了、缺乏強勁的技術創新因素的經濟,是否能消化每年兩個百分點的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就變得非常令人擔心了。

在未來二十年,圖一時之利的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面對無法消化的勞動力價格危機,恐怕更願意下令抑制工資上漲。

2010年富士康事件,象徵著中國正站在了十字路口,向兩個方向走的可能性都有。一方面,面對滾滾而來的加薪潮,郭台銘對外表示要加強自動化生產,減輕對勞動力的依賴。這印證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工價一高,人一重,就會刺激企業的技術更新,走的是西歐的歷史道路。

但另一方面,富士康高調內遷,希望繼續開拓廉價勞動力的新邊疆。有的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富士康到本地落戶,竟把到富士康實習當作「政治任務」交給技師學校的學生,以非經濟的手段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走的是東歐的歷史道路。

可見,政府利用自己的權力干預市場,往往幫的是大企業,而非勞工。政府未來也有各種權力抑制工價的上漲。因此,在走到那一步之前,對政府這方面的權力就應該明確限制。

簡而言之,筆者所主張的從低薪、低技術、低端製造業向高薪、高技術、高端經濟的轉型,並不是要政府下令停止生產襯衫、集中力量造大飛機,更不是讓政府下令漲工資。

筆者只是說,一個「人重物輕」的市場環境,更能刺激技術的發展。而「人輕物重」的市場環境,則往往阻礙必要的技術發展。因此,中國應該集中精力營造「人重物輕」的市場環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這方面,地方政府的職能主要應該表現在兩個領域:第一,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保護勞動者的正當權利。這包括獲得正當報酬和自發組織工會進行集體討價還價的權利。

如今的低薪,往往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根源於勞動者權利得不到保障。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發展,經常與資方同謀,人為壓低工價。

民工還經常得不到報償,被迫討薪,而很少聽到欠薪者受到懲罰的案例。政府沒有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的能力,就形同一個失敗國家。

另外,工人自髮結成工會,增加了社會中間層組織,將提高工人討價還價的能力,同時可以藉助工會對工人進行管理,增加社會穩定。

第二,地方政府要在社會服務上履行責任,加大這方面的投資。這主要表現在教育、醫療、勞保福利、住房等等方面。當每個公民都有了基本的保護後,大家才能更加放心大膽地競爭。

来源:BWCHINESE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