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留學生:為什麼被拒絕的總是你

 2014-01-08 02: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1月08日訊】中國的學生,大多本著應試教育的精神準備留美:背單詞、練題型、應付託福和SAT。然後就是申請材料。大家你追我趕、只爭朝夕,生怕自己晚出去一步,忙得喘氣的功夫都沒有。我碰到不少這樣的學生及其家長。當我勸他們想一想如何應付美國大學的學業時,他們往往一頭霧水:大學的學業要特別準備嗎?考試難道不是嗎?我於是拿出一句英文雜誌上的話給他們讀:a college degree still pays for itself (and then some) over the course of a career。這句中的詞彙和語法,大概不會高於初一的程度。但是,許多託福高分的學生,居然讀不懂什麼意思。可見,光有個分數,未必就會讀書。不會讀書,出去八成要碰壁。

學生和家長們的回答很實際:考試、申請,火都上了房,所有的精力只夠顧眼前,怎麼有功夫看長遠?好。這一點我也理解。畢竟美國的學校很看分數,敲門磚沒有是不行的。問題是:當「眼前」忙完了、有時間為長遠籌劃時,大部分人選擇了放棄。

我發現,準備留美,有一段黃金時間被大部分學子浪費。這大致是從新年到八月底這個時段。一般的大學申請,到一月一日基本截止。此時,該考的試都考了,申請材料也寄出了,似乎唯一可作的,就是等錄取。如果運氣好,春天拿到錄取通知。但最終入學,一般也是九月初。那麼,從元旦到八月底這八個月都幹什麼?有什麼計畫?有什麼日程?

許多學生是什麼都沒有,白白浪費時間。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症狀,即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在考試前爭分奪秒,除了集中精力突擊考試外什麼都不管。一旦考完,立刻大放鬆,過度緊張的心理急需補償,多一件事也不要作。

殊不知,就留美而言,浪費了這八個月,也許日後要用兩年來補。為什麼?首先,美國的一個學年,刨除各種假期,滿打滿算最多就八個月。浪費了八個月就是浪費了一學年。另外,這八個月往往決定了你進了美國大學後的「起跑線」。要知道,中美教育,不論是在哲學上還是在方法上都差異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世界諸多教育體系中的兩個極端。中國學生考託福、SAT等等,其實還是在中國的應試教育的範式中兜圈子,對美國的教育沒有基本的概念和經驗。如果缺乏準備,到了美國大學就即刻暈頭轉向、難以適應。最近一個相當突出的現象是:不少中國學生SAT達到兩千分上下,比同校的美國學生的平均線還略高,但讀了一年就被勸退。

我強調這八個月的關鍵作用,並非否認應試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我是站在應試實用主義的立場上講這個問題:考試一定要傾其全力準備、發揮最高水平。有時確實也需要把其他事情都放在一邊,專心突擊。但是,託福、SAT之後,到了美國的大學,每門課都還有考試、有學期報告,過不了關的話,會鎩羽而歸,原來考的託福和SAT也都會泡湯。不能過了初一還不想十五。想想看:過了年關,考試和申請的事情都已經忙完,再沒有火燒眉毛的事情逼著你應付。這豈不是專心致志準備適應大學課程的最好時期?

可惜,中國的學生往往只知道應試強化,不明白讀書也需要強化。我曾反覆指出:中國的學生和家長,都患上名校癲狂症,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名校,越高越好。問題是,學校越好,閱讀量越大。如果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學校要求的閱讀量差距太大,後果就將不堪設想。比如,一般二流學校,即稍好些的州立大學,每週的閱讀量至少有200頁左右。到了常青籐,有時翻倍都不止。那些瞄準了常青籐、前五十等等的學生,是否測試過自己每週能讀多少頁大學程度的學術英文?沒有每週200頁的閱讀能力,非要競爭每週要求400頁閱讀的大學,其實進去了,豈不也是自投羅網?

大多數中國學生還經常忽視另外一個問題:在新年時刻,你雖然忙完了考試和申請,但還沒有被錄取。一般而言,只要考試成績還可以,申請時不要好高騖遠,為自己準備幾所保底的學校,錄取並不困難。但是,被什麼學校錄取,則大有文章。

如果運氣奇好,被一個超出自己程度的大學錄取,此時可不是慶祝天上掉餡餅的時刻,而應立即陷入強烈的危機感中:自己跟得上課嗎?第一年後是否會被勸退?未必能讀《時代》就能讀大一的書目。如果一年級教授讓你一週讀完《清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怎麼辦?你用中文能一週完成嗎?要知道,去了差的學校,被勸退的可能很小。但是,去了好的學校,比如前五十名的學校,課程的水準相當高,被勸退的中國學生相當多。此時怎麼能夠高枕無憂?

如果運氣不好、進了一所很不理想的學校,那麼就要提前考慮轉學。美國的大學制度比中國靈活得多,轉學如同家常便飯。比如,我就有位朋友,本來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讀了兩年不是很高興,就轉到了耶魯。一般院校之間,這種情況就更多了。轉學往往是帶著原來學校的學分過來;從差學校往好學校轉,這些學分也許要打些折扣,但基本不至於耽誤學業。問題是,轉學和申請一樣,也有相當的週期,要提前準備。比如,你今年被不理想的大學錄取,計畫第二年轉到好一點的大學,那麼申請就必須在今年底完成。也就是說,你寄出來申請前,剛剛才在美國大學讀了一個學期。要想轉學成功,必須有良好的表現,特別是欣賞你的教授的推薦信。如果你已經上了美國大學,卻無法在那裡「證明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沒有教授的推薦信,一切還靠國內原來的材料,那麼劣勢比從國內申請還大。因為人家會覺得你在那麼差的大學都適應不了,怎麼可以到我們這裡來讀書?所以,想第二年往好學校轉,必須第一個學期就有出色的表現。可惜,第一學期往往是中國學生初來乍到最難適應的階段。事先不準備,怎麼可能有超人的表現?

凡此種種,都說明瞭這臨行八個月的戰略意義。別的不說,這八個月即使僅僅是集中精力猛攻閱讀的話,詞彙量也可能漲五千到一萬,閱讀會上一個台階,原來每週100頁的閱讀能力,可以提升到200頁。以我「過來人」的經驗,初進美國的大學,會遇到各種出其不意的挑戰。寧願事先把困難和未知因素想得多一些。比如,我當年留美前就曾設想:假使第一年上課一句聽不懂、一句說不出來,至少要保證回家能讀得懂足夠數量的書,能寫出讀書報告。這些在國內完全是可以準備的。這一條有了保證,出去時才多少有了定心骨。

總之,留美不是高考---考到什麼分數就上一本或二本。留美也不是一次性消費---支付了定金就拿到錄取通知。留美是一種事業規劃、人生奮鬥、持續不斷的努力,必須走一步看三步。這些都需要非常主動的前期設計和準備。習慣於被動地應付考試的中國學生,特別缺乏的就是這種主動性。事實上,這種深謀遠慮的習慣,是在美國大學生存之必需,第一年就會馬上派上用場:怎麼選課、選專業、改專業、是否承受得了相關的學業壓力,所有這些都要自己精心策劃,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估價,不能被動地聽別人吩咐。那種考完試就擺出一副「我死了以後管他洪水滔天」的架勢的學生,還不懂得怎麼為自己負責,出去非吃虧不可。

来源:新浪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