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金融時報》社評:習近平面臨經濟難題

 2012-09-20 04:2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很可能將成為中國新領導人的習近平在神秘消失之後,於上週末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但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在消失之後,卻還未重返。下月,習近平將接任中共總書記一職。屆時,他的首要任務將是著手解決一個問題:超出人們預期的經濟放緩。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態勢並不算太糟。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的年化增長率為7.6%,大大低於近些年來兩位數的增長率水平,但還遠遠稱不上是經濟危機。不過,有跡象顯示,經濟增長的放緩趨勢還將進一步持續。從鋼材到運動鞋等各類商品的庫存都在增加,說明工業和消費領域的需求都呈降溫態勢。出口增長目前近乎停滯,對歐洲的發貨量較上年同期下降13%。進口同樣出現下滑。2012年的經濟形勢令人聯想起2008年——那一年,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金融體系崩潰之際降速。當時,北京方面不得不出臺措施扭轉形勢,推出規模達5850億美元的支出計畫,並在由信貸驅動的刺激行動中釋放了更多的資金。

此次的經濟增長放緩並不完全出人意料。中共試圖為房地產市場降溫以及控制通脹已有一段時間。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上漲——可能引發社會不滿情緒。不斷攀升的房地產價格則可能導致資產泡沫。在最新的五年計畫中,中國的規劃者們談到,要將經濟增長速度降低至7%這一更可控的水平。

但目前,中國仍在準備再次作出更多的刺激性支出。對於這樣的舉措,它需要十分小心。如今,北京方面的政策調控空間遠小於2009年。2009年大規模刺激計畫的副作用,目前正以不良貸款以及工業產能過剩的形式表現出來。固定資產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已經達到了50%這一匪夷所思的水平,而且效率低下。經濟增長依然過度依賴能源消耗並對環境構成污染。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最不需要的就是又一次支出狂潮,因為那可能進一步侵蝕銀行資產負債表並加重產能過剩。

習近平有必要遏制新一屆地方官員的投資衝動。過去,地方官員在接掌權力後通常都會大舉投資。他應當推進現任政府已經談了很多卻很少落實的全面經濟結構的再平衡。習近平的新班子應當將政府支出引導至醫療保健以及教育等軟體基礎設施,而不是引導至港口、公路以及鐵路等硬體基礎設施。如果社會保障能使民眾更有安全感,則民眾的儲蓄意願將趨於下降,向消費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也能更快實現。政府還應進一步放開利率管制。從今以後,中國應減少對於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提供廉價資金的關注,將更多精力放在為儲戶提供合理的存款利率上。

當然,中國是一個大國,仍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但政府支出的優先選項應以不那麼光鮮的項目——比如下水道系統——為主。今年7月北京反常的暴雨導致至少77人死亡,暴露出這座城市下水道系統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國的人口結構已在發生變化。由此帶來的好處之一是民眾工資水平上漲。但向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並非易事。中共政府變土地為收入的把戲在現實和社會不滿的制約下正逐步走向盡頭。如果中共政府想要建立起可行的社會福利體系等機制,則需要提高對民眾的徵稅效率。而那可能導致政府與其所創造出的中產階級發生衝突。

中國的短期增長問題並非無計可施。中共政府的負債水平較低,並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但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既然習近平已經回歸公眾視野,他就應該開始思考一下經濟增長新模式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