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養生不等於藥補 食補(圖)

 2012-09-02 14: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核心提示:養生,如同減肥一樣是永遠不衰的話題。從張悟本到林光常再到馬悅凌,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養生熱。但是老百姓真的學會養生了嗎?其實不然,很多人在養生方面仍存在誤區,認為養生就是藥補或者食補。中醫認為,養生沒有捷徑,需要在日常點滴中領悟和積累。

一位出版人曾擔心,張悟本、林光常、馬悅凌等一個個「養生大師」相繼倒下,會使「養生熱」退燒,養生書籍不好賣。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南國書香節」上,養生書籍照舊是大賣的「香餑餑」。統計數字稱,我國400多個出版社每年出版上千種養生書籍,很多都達到100萬冊的銷量。電視頻道與養生有關的節目總計也有近百個……

養生熱潮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老百姓已不滿足於看病,防病保健已成為新的「鋼需」;憂的是,人們對健康過於焦慮且急功近利,他們對功名利祿一點也不捨得放棄,卻希望通過簡單地吃點什麼、練點什麼而永葆健康。為了迎合大眾這種心理需求,各類養生書籍、講座、保健品推介魚龍混雜,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這其中不乏為盈利而對養生進行刻意曲解。

養生「百態」

膠囊一族

Wing是名「金領」,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收入不菲。她很講究生活質量,注意健康,對於美容和飲食捨得投資。每天中午她很少吃正餐或根本不吃正餐,卻會在早中晚按時服用各種顏色的膠囊、片劑,其中有各種維生素、鈣片、深海魚油、番茄紅素……有人說她不食人間煙火,有人說她把「藥」當飯吃,於是她被貼上 「膠囊一族」的標籤。

Wing卻振振有詞:我的工作太忙,中午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吃一頓正經的午餐,又覺得外賣的營養很不均衡,米飯和肉多,青菜很少,容易出現營養缺乏,不補充些營養素很快就提前衰老了。而且,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多多,與其吃那些被添加劑、農藥甚至轉基因污染的食物,還不如吃保健品,它們價格昂貴至少不會有安全問題,而且也能保障一天的營養全面均衡。

藥補一族

王先生是名私企老闆,在經濟不景氣的現在,要養活一兩百號人並非易事。他的工作壓力很大,是個標準的「空中飛人」,也經常要酒肉穿腸過、應酬到很晚。一過 40歲就感到自己的精力明顯不如從前,於是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不過他的養生知識多是來自航空雜誌或精英雜誌裡的廣告。他覺得不能虧待自己,於是家裡備了冬蟲夏草、高麗參、鹿茸等名貴藥材,只要回家吃飯就讓保姆給他燉一盅補湯。辦公室的櫃子裡也放了各種品牌的蟲草片、參茶和保健品。「熬夜到多晚也不怕,第二天只要泡杯參茶,照樣精力充沛。」王先生覺得自己這筆對健康的「投資」很值得。

窮補一族

60歲的辛阿姨5年前退休後就開始在家享清福,工作了幾十年、辛苦了大半輩子,她覺得該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了。幾個要好的老姐妹一碰面就聊,誰誰誰最近在如何養生,效果好極了,多年的高血壓降了,甚至腫瘤也消失了。她們也會相約著去聽養生課,學到什麼方法回來立即實踐。她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不管什麼養生法必須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張悟本火的時候,辛阿姨也買過不少綠豆,吃了不少紅薯。馬悅凌當「健康教母」時,她也吃過活泥鰍,練過「撞牆功」。後來又跟著別人一起斷食,堅持了十多天,在子女的 集體反對下,才重新吃飯。這不,最近她又學會了做「五行蔬菜湯」,聽說能防癌治癌,她每天一早就去買一堆五顏六色的蔬菜回來煲湯。晚上就加入「拍手黨」,和小區裡其他老太太一起拍打全身,據說可以打通全身經絡,勝過吃人參。至於會堅持多久,那要看新的養生方法什麼時候出現。

被曲解:養生=藥補、食補

週末在家,Linda進噹噹網逛了半小時就訂了好幾本書,除了專業書外,有三本與養生有關,分別是《捏捏小手百病消》、《秋季營養食譜》和《茶包小偏方喝出大健康》。她說第一本是買給兩歲兒子的,讓婆婆每天給寶寶做做按摩,據說小病、大病都能預防;第二本是買給父母的,讓他們飲食上講究些,少生病;第三本 是買給自己的,她自己經常加班,很少有機會在家吃飯,談不上飲食保健,不過倒是經常泡茶,她希望通過喝茶能起到一些保健的作用。

「您看我這體質適合吃什麼、怎麼補?」作為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弟子,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友章教授常被問到這一問題。經常有人找他把脈,諮詢養生問題,其中不乏政界商界的名人。這些人非常捨得為健康「投資」,他們希望劉教授能推薦一些名貴參茸或保健品,一擲萬元也在所不惜。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所謂養生就是藥補、食補,對中醫瞭解多一點的,再加上艾灸、經絡按摩等。「真正的中醫養生遠不止這些」,劉友章教授認為,養生首先是順 應自然規律、適應社會、瞭解自己,正確處理三者的辯證關係。但很多人不願意聽,覺得是大道理,其實這點非常重要,換句話說,養生先要養德、養心。以適應社會為例,一個人如果什麼都看不順眼,總是埋怨,對別人不能寬容、理解,這個人無論飲食起居如何講究,吃多少保健品,其面色都是晦暗的,因為「勞心思慮過耗真(氣)」。

說到這兒,劉友章教授掏出手機,翻出一張照片,是他與一名患重症肌無力女孩一家的合影,她病癒後生了一個寶寶。「生活得充實,對社會有益也是養生的一部分」,他說,「看著這張照片心裏會很快活,比喝碗參湯還要滋補!」

明代《壽世保元》更明確指出:「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也說:「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被功利:毫不費力的養生受熱捧

對於日常飲食起居,中醫也有具體的指導,總的原則就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生物鐘是最好的私人醫生」,劉友章教授解釋,感覺肚子餓了就該吃飯,想睡覺了就應該睡覺,累了就應該要休息。吃好睡好充養精氣,從中醫的角度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西醫的角度說「休息好了免疫力增強,自然少生病」,根本沒有必要額外地進補。

這種符合醫學規律的養生觀念並不易被人接受。如今,捷徑養生法或速成養生法,在中青年人中更為流行,他們希望有一種毫不費力、一勞永逸的養生方法。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這種情形——有的人飲食沒有規律,或不吃早餐,或暴飲暴食,卻大把大把吃各種維生素膠囊;有的人經常熬夜應酬,卻一杯杯喝著參茶,或吃著蟲草片來進補、提神。劉友章教授指出,這都不是科學養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雖然藥補、食補也是養生方法之一,但沒有什麼比正常規律地用餐更重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韋志中說,從不顧損害身體、一味地奮鬥、追求經濟物質,而不關注身體心靈的健康,到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說養生熱是一種進步。不過,許多人奮鬥的腳步由於慣性不是短時間能停下來的,這就會與來自身體內部的呼喚產生矛盾。換句話說,雖然我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卻因很多東西還放不下,不能舍棄。放不下的東西包括各種感官的享樂,以及來自外界的誘惑——名利、榮譽、金錢、地位等。於是,速效的養生招式才這麼有市場,因為滿足了人們當下急功近利的需求。

被神化:各路「大師」輪番登場獻寶

為了迎合大眾速效養生的心理需求,各類養生書籍、講座、保健品推介魚龍混雜,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這其中不乏為盈利而對養生進行刻意曲解。

比如,某些蛋白粉品牌宣稱:「本品適宜於所有人群」——營養不良體質虛弱的兒童,中老年人,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工作緊張的人群,高血脂、糖尿病人……記者此前採訪多位營養科醫生,他們都指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飲食中,蛋白質並不缺乏,甚至是過量的,如果盲目地補充蛋白質,過多的蛋白質並不能被身體利用,還會轉化為脂肪,讓人發胖,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甚至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一般來說,只有嚴重偏食,比如不吃肉、蛋、豆製品等蛋白質的人,以及身體很虛弱不能正常進食者,或因病蛋白質丟失或消耗過多者,才有吃蛋白粉的必要。

此外,鋪天蓋地的廣告都是男人腎虛、女人氣血兩虛……你有沒有對號入座?如果說保健品上的宣傳容易引起你的興趣,一些養生節目裡的誤導更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失去識別能力。在有的電視節目裡,養生專家插科打諢,以輕鬆調侃的形式談養生,節目很娛樂,收視率也很高。然而,至於這些專家,有的是二三十歲的美女醫生,有的是讓人難以考證的「中醫世家」,這些專家談的內容是否真的科學,觀眾難以辨別。

劉友章教授說,「我今年60歲,談養生還為時尚早,應該找找我的導師——96歲壽而康的鄧鐵濤國醫大師來談才有說服力,如果讓二三十歲的人來談養生,他們又有多少人生養生體悟和養生實踐?大眾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啊!」

廣東省中醫院曾對當代200名老中醫的養生經驗進行歸納研究,近90%的老中醫睡眠有規律,有午休的習慣;80%以上的人進食規律,三餐營養搭配均衡;近90%的人選擇散步作為運動方式;絕大多數注重修性以養神,時刻保持淡泊平靜及平和自然的心態,對工作和生活持寬容的態度,沒有人提到長期吃什麼來調理。

所以養生沒有捷徑,但也不難,它隱藏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無處不在!

来源:39健康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