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賣樓說明瞭什麼

英國廣播公司這兩天在為賣樓的新聞忙碌個不停。他們準備以兩億英鎊出售旗下電視中心大樓,以縮減這家公立機構的運營開支。

BBC賣樓的新聞可以有多種解讀,但是任何一種解讀都和當前全球的經濟不景氣聯繫在一起。去年11月份,BBC就已經開始減薪裁員,連大牌主持人也不放過。而今年的賣樓,也是同2010年英國政府凍結收視許可費聯繫在一起的,當時,這筆錢被宣布凍結6年。

BBC作為英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一種典型代表,他們的收入來源在英國本土全由撥款產生,主要是用戶交納的收視許可費,並由英國政府下撥。這筆錢從當年的50便士,一直漲到現在的135英鎊,而BBC也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共電視臺,在發展中獨樹一幟。21世紀以來,BBC連遭兩大打擊,一是新媒體對傳統電視的衝擊,二是經濟下行對於公共電視撥款機制的衝擊。政府沒錢了,老百姓不願意交錢了,公共電視該怎麼搞?

經濟就像水,滋潤全流域的樹木,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文化產業,都不可避免。人們曾經對經濟下行中的文化產業寄予厚望。因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只有電影行業的利潤得到保持。目前的文化產業,是否能夠成為提振經濟的一劑強心針,至少現在來看還很難。一方面文化產業的形態並不規範統一,規模也很小。另一方面新技術尚未形成足夠的產業支撐。

BBC賣樓,對於目前高唱經濟下行的媒體環境來說,無疑更是一劑警告藥。就在前不久的半年結算中,不少商業電視臺,也遭遇了廣告簽約之後不付款的難題,全年廣告單雖然好看,但是實際進賬聊聊可數。比如CNN在2009年的收入高峰之後,也開始遭遇經濟上的狙擊,因此越發重視非黃金時段、信息服務等內容。當然到目前為止,CNN的經濟情況,仍然是全球媒體中屈指可數的。

BBC的公共電視模式,究竟能否生存下去,到目前提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在奧運會前夕,這個倫敦受保護的著名建築「甜甜圈」易主,不免讓電視人唇亡齒寒。唯一還幸運的是,目前奧運會的媒體廣告和收視預期依然喜人。在今年8月的光環閃現之後,恐怕電視人要真的想一想,他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裡了。

本文留言

作者周慶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