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有位讀者來信問我,應該如何幫孩子選擇學校,因為她曾經為了幫孩子找幼兒園,四處參觀了十多家園所。她說,她已經身心俱疲,而現在又要擔心如何為孩子選擇小學。她考慮讓孩子就讀「非主流」的學校,但是學費很可觀,所以想聽聽我的看法。
能夠為了孩子參觀十多家園所的媽媽,實在非常用心。為人父母,對於孩子在學習的初始階段,難免會感到茫然、惶恐。所以會四處打聽、探詢、思索、憂心,到最後必須做出抉擇,幾乎是新科父母必經的過程。孩子能擁有這樣用心的父母,很幸福!
其實,幼兒階段的孩子需要的並不多,父母不必過於操心。通常只要找到一家對幼兒和父母都方便、安全的園所,同時瞭解老師的教學理念是否和自己相符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一切的選擇基礎就在「適當」二字。幼兒階段的環境通常以安全、健康、快樂、啟蒙為重,能夠幫助孩子自然的學習、探索、玩耍,並透過五官和四肢的觸動、啟發,發展對未來學習的興趣與能力,就是良善的教學方式。
所以,學齡前的教育不需要過多的「成人式」教學,以及制式化、標準化的學習課程。孩子最需要的,還是有愛心、耐心、溫和、專業的幼教老師,以及一般人都能接受的環境和費用。
至於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呢?其實,只要是在父母的能力範圍內,而整體幼兒園所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安全、合宜的,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當然,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環境,但大人眼中的「最好」,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需求呢?我認為,「最好」的選擇是站在父母與孩子的多角度衡量所做出的整體方案。
孩子成長之後,還是要靠他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屬於他的一片天地。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真正能給予的,就是充足的愛及安全的生活環境,孩子會從這個基礎上去添加自己的人生色彩。畢竟每一個人都得學習自己掌握未來。
至於大家所說的「主流、非主流」教育,恐怕還是要以每個家庭可以接受的經濟範圍為考量。我不主張在孩子還小時,父母就花大錢在「培育」上,因為教育是長遠的規畫,家庭的經費支出總要花在刀口上比較好。
當「主流」教育體製出現了各種思維與教學框架時,我想,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態度,才是決定孩子應該如何接受與面對這些框架的基礎。如果「主流」教育注重填鴨多于思辨時,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更多元、不填鴨的蘇格拉底式的培育方法,讓孩子多思辨、多對話,激勵他們發展判斷能力,這也是父母瞭解孩子思維的最佳方法。
父母的任何「選擇」,永遠無法百分百的完美。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家孩子的成長過程很難複製到所有孩子的身上。
任何「選擇」都會包含妥協。父母不必強迫自己去幫孩子找到「最好」的路;父母只要盡了心力,孩子未來的人生與成長,就交給孩子自己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