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的聲浪已經漸漸減弱,激烈的廝殺和炫目的球星始終是過去的一個月最熱鬧的話題,雖然相隔4年才能享受全世界一起歡騰的盛宴,但現代足球所聚合的觀賞性、競技性和娛樂性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成為世俗生活最具精神性的一部分。在繁華的背後,有一項古老的中國體育運動已然落寞於歷史的塵埃當中,那就是蹴鞠。遙想當年,西漢帝國以球鍛志,演練孔武之師;北宋王朝無球不歡,蹴鞠既是街頭遊戲也是宮廷娛樂。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不可阻擋的剛性淪喪,衰落的軌跡與封建王朝的命運深深聯繫,這才有了「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疾呼,意在挽救積弱的民族。所以,蹴鞠對今天的我們,不僅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予以紀念的歷史輓歌,更是回望和前行的文化憂思。
蹴,即踢;鞠,是指古時的一種皮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辭海》對這項古老運動的解釋。
關於蹴鞠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中。公元前三世紀早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當上了趙國的宰相,為了共同抵抗秦軍,他來到齊國,在他對齊宣王口吐蓮花的遊說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著名的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裡提到的蹋鞠也就是蹴鞠。
至於「蹴鞠」的叫法,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太倉公是漢文帝時期生活在臨淄的名醫,叫做淳於意。司馬遷收錄了25篇被淳於意稱為「診籍」的病例,在其中的一篇病例中,淳於意以一個醫生的視角,記錄下了一位病人因不遵醫囑而導致死亡的全過程。這位病人名叫項處,是世界上有記載的第一位足球迷,同時也是第一位因迷戀足球而喪生的球迷。當時,項處生活在現今的青島一代,由於患病來到臨淄求醫。淳於意診斷項處,囑咐他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動,否則會吐血身亡,但是項處不聽吩咐,仍然外出蹴鞠,結果出現了冒冷汗、吐血等症狀。淳於意料定,項處不可能活到第二天傍晚,果然到第二天傍晚,項處就死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有明確史料可查的、為足球而死的第一案例。這篇文章不僅記載了世界上第一位足球迷,而且還第一次使用了「蹴鞠」這個名稱。從此以後,2000年來,中國古代的這項運動,就一直被稱為「蹴鞠」。
東漢石像上的蹴鞠運動
•第一個高峰:漢代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國家體育總局學術部主任崔樂泉稱,蹴鞠在漢代是非常興盛的,上自皇帝,下至老百姓,從一般婦女兒童一直到部隊士兵,都喜歡這項運動,所以這項運動在漢代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販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裡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當時在皇宮及長安城內,還設有專門的「鞠城」,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足球場。大約2000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李尤的東漢人為一座鞠城的完工題寫了一篇銘文,叫做《鞠城銘》,這篇銘文為後世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競技規則:「圓鞠方牆,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短短6句48字,就漢代蹴鞠的比賽場地、比賽人數、運動特點等,向千年後的人們留下了珍貴的信息。
據臨淄足球博物館館長馬國慶稱,「圓鞠方牆」即球是圓的,城是方的,因為漢代人崇尚天圓地方的自然觀念;「法月衡對,二六相當」,是因為漢代人崇尚自然,自然規律中一年有12個月,所以場上隊員有12名,雙方各6名隊員;「建長立平」則表示當時已經有裁判,裁判要秉公執法,不應該阿私、偏袒任何一方,這說明當時漢代蹴鞠設有專門的裁判,有專門的規章制度。
漢代蹴鞠隊員進行的是一種激烈的、直接對抗性的比賽,一方如果想獲得進攻的機會就必須擺脫對方,而擺脫對方時可以有推摔動作,想躲避推摔就要快速奔跑,有點像打仗一樣。把球踢到「鞠室」當中就算是贏了,雙方分別計分,最後看哪一方得分多為勝。當時的球門叫做「鞠室」,緊靠著牆呈半月形狀。鞠城當中設立鞠室,並且設觀禮臺。現代足球場中同樣有貴賓席,與現代的足球比賽非常相像。
如此看來,漢代的蹴鞠運動比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現代足球,不同的是,上場的每隊人數隻有6人,而且還允許推摔這種現代屬於犯規的動作。這種對抗激烈的蹴鞠運動在當時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培養勇敢、耐勞的精神。因此,在漢代,蹴鞠也是一種很好的軍事訓練手段。
馬國慶介紹:「漢代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北征匈奴的時候,就讓士兵訓練蹴鞠,鍛練他們的意志,保持他們的體力和戰鬥力。漢武帝家中也養有鞠客,就是蹴鞠運動員。漢武帝除了在宮中觀看蹴鞠,也到鞠城當中觀看蹴鞠,另外,還跟匈奴俘虜比賽過蹴鞠,他自己本身就非常喜愛這項運動。」
女子蹴鞠
•女子蹴鞠的出現
漢代時候,女子蹴鞠開始出現。在眾多出土的漢畫像石圖案中,就有女子梳著高高的髮髻,揮舞長袖,腳踢足球,姿態瀟灑,旁邊還有樂器伴奏的場面。
唐代女子蹴球運動就更加盛行了,宮廷內的女子也熱衷於此,教坊司還設有蹴鞠「內人」。史載,唐太宗、玄宗均喜歡觀看宮廷女子的蹴鞠運動。當時蹴鞠的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即設置球門)。球又分左右朋(即左右兩隊),以角勝負」。唐代女子有種種公開的娛樂體育活動,諸如踢鍵子、蹴球、蕩鞦韆等。唐代的女子蹴球,亦稱「滾弄」。唐人有《內人踢球賦》載述,當時女子踢起球來,「雷聲婉轉,進退有據」「球不離足,足不離球」「球體兮似珠,人顏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騰虛兮還踐其實。」把球、人與技藝等描寫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那時女子蹴球是一種沒有球門和激烈對抗的「白打」踢法,即以踢各種靈巧的花樣動作取勝,因為是表演性的,所以也被稱之為蹴鞠舞。唐代已將「鞠」的製作改進為充氣的球,這樣就可以踢得很高了。
•唐宋:第二個高峰
唐朝與宋朝的皇帝大都喜愛蹴鞠這項運動,皇帝帶動宮廷、宮廷延伸貴族、貴族影響民間,蹴鞠的發展在唐宋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不過,漢代時那種激烈的直接對抗的形式在這時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太宗蹴鞠圖》
根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都酷愛蹴鞠。元代畫家錢選所作的《宋太宗蹴鞠圖》就描繪了趙匡胤、趙匡義和大臣們,在公務繁忙之時,忙裡偷閑一起蹴鞠的情景。此外,在唐宋時期,女子蹴鞠更加盛行,這一時期,蹴鞠也更加平民化,成為兒童的重要娛樂方式。
據國家體育總局學術部主任崔樂泉介紹,唐代還開始出現了標準的球門,球門上面有風流眼,以隊員踢過風流眼,不落地為勝。球門是在中間的,兩邊人員的站立,有哪些人,每個人員的名稱也都有了規定。
漢代時那種兩隊直接對抗的比賽在這時演變成了間接對抗的形式,場上蹴鞠隊員的角色和職責都非常分明。對陣的雙方分列球門兩側,在球不著地的情況下,看哪一方度風流眼多,多的一方得的籌數(局)就多。這種間接蹴鞠的形式激烈程度減少了,它強調技巧性,更加趨向於表演的性質。除了這種間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唐宋時期,一種自娛自樂的白打蹴鞠也開始盛行。《水滸傳》裡的高俅高太尉眾人皆知,而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賞識,從而官運亨通,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高俅
這種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樣為主,在唐宋以及唐宋以後都非常流行,既可以自娛自樂,也可以分班比賽,因沒有球門和場地的限制,所以流傳最廣,是我國古代民間最受歡迎的一項運動之一。白打蹴鞠強調踢球的花樣和動作,蹴鞠者可以用肩、胸、背、頭、腰、腹、膝以及小腿、腳面、腳尖、腳跟等部位進行控球,宋朝人還給一些蹴鞠動作取了許多好聽的名字,如「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葉底摘桃」「玉佛頂珠」「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等。就像今天的足球明星是足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在宋代,蹴鞠行當也湧現了大量的知名人物。《武林舊事》裡記載,當時皇宮宴會上的踢球名手有蘇述、孟宣、張俊等;在市井小巷裡踢球的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個受宋徽宗寵愛的高俅。
宋代是蹴鞠發展最為鼎盛的一個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出現了全國性的蹴鞠行業組織「齊雲社」和全國性的蹴鞠比賽「山嶽正賽」。
齊雲社又叫圓社,類似於今天的中國足協,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專業組織。齊雲社是對外的正式名稱,圓社則是自己人之間親切的稱呼,在當時還流傳著「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的說法。齊雲社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組織全國性的比賽,「山嶽正賽」就是齊雲社組織的,每年舉行一次,目的是對蹴鞠藝人的水平進行評價和考核。比賽時,通過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確定藝人的技術等級,裁判則由齊雲社派人擔任。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鞠都是實心的,在皮製的球中間塞滿毛髮,這種實心鞠彈跳力不大,踢得也不高。到了宋代,鞠的製造工藝最為先進,與以前相比,不僅片數增多了,而且縫製方法也發生了改變,球殼表面不露線角,採取內縫的方法,也就是縫好後再翻轉過來。
宋代是手工業和商業都較為發達的時代,由於蹴鞠已經進入了商業機制,因此還出現了許多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
宋代是蹴鞠運動發展的最後一個盛世,「齊雲社」的出現和「山嶽正賽」的舉行,都促進了這項運動更加繁榮,不過在這個盛世之後伴隨而來的,是不可遏制的衰落。
•元代開始走向衰落
習慣於馬上項目的蒙古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實施了打壓,雖然蹴鞠在民間仍然十分流行,但卻逐漸變成了一種純娛樂化的活動。到了明朝,蹴鞠更成為女子取悅男子的手段,與賭博淫樂聯繫在了一起。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下令嚴禁軍人蹴鞠。在這之後,清代的滿族一統江山,愛好騎射的滿族統治者又對蹴鞠實行了禁止和改造,乾隆皇帝就明令禁止蹴鞠活動。與此同時,作為白打蹴鞠的代替形式,踢毽子運動的興起,則從另一個方面消解了蹴鞠的影響力。清代的蹴球也稱「踢石球」,取代了蹴鞠,但也只是在滿、蒙古、回等民族中較為流行。蹴鞠這項古老的運動就這樣漸漸隕落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最早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