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難題:要增長還是抑通脹?

週二公布的數據顯示,進入下半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日漸加劇,而經濟增速卻在不斷放緩,面對這種局面,中國的決策者並沒有輕鬆的解決之道。

數據顯示,中國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6.5%,升幅高於6月份的6.4%,這讓有關豬肉價格企穩將能緩解通脹壓力的市場預期落空。同樣令人擔憂的是,7月份CPI環比上升0.5%,升幅高於6月份的0.3%。

中國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0%,增幅低於6月份的15.1%。這進一步證實了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及上半年出口數據顯現出的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匯豐(HSBC)中國7月份製造業PMI低於50,表明經濟的環比增速更加令人沮喪。

面對物價水平在高位持續上漲的問題,決策者的自然反應就是繼續收緊政策。但鑒於當前的經濟增長如此乏力,而且擔心全球經濟復甦勢頭放緩將導致國內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中國的決策者發現自身陷入了嚴重的兩難困境。

以往每當中國政府需要在推動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作出權衡時,決策機構都會傾向支持前者。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中國央行在今年6月和7月共向市場注資約660億美元,抵消了最新一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決定帶來的影響。

部分受此影響,週一1週期銀行間利率從6月中旬的9%以上一路下滑至3%。這使銀行融資變得更為容易,並可能推動銀行在未來數月擴大放貸規模。

全球市場信心最近受到新一輪打擊,這對中國而言也並不全是壞事。出口增速減慢以及油價大幅下挫都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再加上較高的基數效應,預計今年餘下幾個月的CPI升幅將會下降,這將為中國政府放鬆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提供更大的餘地。

不過,擴大後的政策迴旋餘地也僅限於此。通貨膨脹率或許會回落,但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今年年底時通脹率仍將接近5%。地方政府債務的迅速膨脹以及居高不下的房價都會繼續成為中央政府決策的制約因素。

7月份CPI數據表明,中國的決策者正面臨全球經濟出現第二輪滑坡的風險,而當前他們的處境要比全球經濟出現首輪放緩時艱難得多。

本文留言

作者Tom Orlik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