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孩子的興趣從哪裡開始(圖)

 2011-05-23 17: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週末,我們參觀一個展覽-古早勞動者特展,裡頭有個展櫃展示了如何從考古出土的骨骸狀況,去判定性別、進行當時社會勞動狀況的推論。


 

堯堯 站在一幅又一幅的出土骨骸照片前,邊詢問文字說明,邊仔細對照,還不忘在有疑問處一再和我討論,我耐著性子,把記憶中所學從腦海深處挖出來,轉換成他理解的語言,慢慢對他說明著。

「考古」是一般人非常陌生的名詞,也是大部分人不太會有興趣的領域。但是,這兩年下來,堯堯不改其趣的不斷摸索著,我曾在十叁行博物館中,遇見好奇的志工,他問我:「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對於考古那麼熟悉且充滿興趣?」

老實說,我也不太確定堯堯對於考古的興趣是從何開始的。我想,這大概是在偶然間發現,好奇的觸發下,引領自己不斷探索,一點一滴的累積而來的吧。

最近,我看了洪蘭老師的一篇文章「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有不少的感觸。在少子化時代,父母對於孩子 的期待,漸漸由傳統「權威式的要求」,轉而變成「有目的性的引導」。

所以,爸媽關心起孩子「興趣」的問題,想要瞭解要投入多少金錢資源、耗費多少時間,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興趣」?而這個「興趣」又能持續多久、得到什麼樣的成效?

這讓我回想起成長經歷,至今還保有的「興趣」為何?它是怎麼來的?

我喜歡文學、音樂和閱讀,由幼時至今不變。細細思量,這都來自於發自由衷的喜愛、長期不間斷的主動碰觸,慢慢內化於心,成為讓自己快樂的事,然後它才留了下來。

我認真觀察過堯堯,他喜歡考古,起因於好奇,試著想摸清它的面貌,在找尋和嘗試的過程中,一層層 撥開面紗,卻發現了更多吸引人的趣味,好奇與摸索不斷地循環,然後,才成為他心中極感興趣的一件事。

「興趣」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不斷變動的過程,需要透過了不間斷的找尋與釐清,才會漸漸的浮現。

對於堯堯來說,考古是他當前感「興趣」的東西,但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他會發現更多不同的趣味,也許逐漸改變方向,也有可能持續喜愛,往更深入、專業的領域探索,然而,一切都是未知數,只能慢慢等待。

曾有朋友和我討論過,如果父母以這麼隨意的心情面對,那麼孩子已顯現的「興趣」,會不會就消極的消散、無法成就良好的成果呢?

在我的想法中,「興趣」應該純粹以「興趣」視之,如果我們真的重視孩子的自主發展,就該減少由父母標準出發的成果評量與成效要求,如此,也許才有機會留下孩子發自由衷的想望。

暑假前,硯硯 跟我提起他想找老師下圍棋 。在學校裡同學教他下圍棋,他自己摸索了一段時日,遇到了一些瓶頸,由於家人都不太懂,也提供不了幫助,他就想去圍棋教室上點課。暑假結束,他決定結束課程,我問他原因,硯硯說:「我的困難解決了,可以再自己慢慢研究。我喜歡下棋,但不喜歡為了比賽努力,這樣會讓我快要不喜歡它。媽媽,喜歡一個東西,不是為了贏別人吧?」

硯硯的話非常有道理,我也能理解圍棋老師有來自其他家長的壓力,需要有成績的展現。兩相權衡下,我們結束了課程。而後,硯硯依然不間斷下棋,常可看見他坐在棋盤 前沉思,左右手對奕得 很認真,我覺得這樣也很好。

對於孩子的興趣,我非常珍視,但我更重視孩子的看法,因為這是來自於「他的興趣」,而不是「我的期待」。在硯硯的下棋經驗中,如果我重視以成就為導向的「興趣培養」,大概很難留住他當初曾有過對下棋的心動,而這個喜好,也難成為長久的興趣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我提醒著自己要永遠抱持著充滿好奇與等待的心情,我想看著他們慢慢摸索、慢慢改變,然後,漸漸找到自己的方向。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從自己心意走自己路」的可貴過程,而對我來說,他們任何的改變與成長,都有著出乎意料之外的驚喜迸現,其實也是令人蠻期待的事。

来源:麗人女性家園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