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貨幣政策收緊的砝碼不斷加重,但通脹壓力仍並沒有顯現出明顯緩解之勢。未來中國通脹形勢將如何演繹?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又將如何變化?
在昨晚剛剛舉行的2011陸家嘴論壇上,多數專家人士都認為,由於通脹壓力可能持續存在,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仍不能有所放鬆,未來價格工具應該發揮比數量工具更多的作用,加息的週期遠沒有結束。
「中國的通脹問題,今天說是非常嚴峻的。」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說,通脹是受貨幣量影響的,2009年為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大量地投放貨幣,廣義貨幣增加了一倍,這是導致當前通脹壓力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從未來10年來看,勞動力、資源、環境對於中國經濟增長都變成了限制條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而通脹率則會保持在較高水平,例如5%的水平,相應的存貸款利率水平也要提高,因此,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是偏低的。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也指出,未來中國將進行經濟結構的深刻意義上的調整,必然伴隨著相對價格體系的重新確立和調整,總體上價格水平要上行。
「結構要發生變化,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是通貨膨脹率可能會比較高。畢竟過去十年,平均通貨膨脹率只有1.9%,未來十年通貨膨脹率肯定不是這個水平。」王慶說,從這個意義來說,經過這次的加息週期之後形成的名義利率水平很可能是未來名義利率區間的低點。
王慶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通貨膨脹絕對水平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如果通貨膨脹率的絕對水平大家都預期每年5%的增長,經濟一定非常平穩。從短期來說,貨幣政策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管理好通脹從較低水平向較高水平過渡的過程,如何穩定通脹預期。
貨幣政策管理通脹的工具分為數量工具和價格工具。為了抑制通脹,自去年以來,我國央行已連續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加息。相比之下,監管層更習慣於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是加息。
對此,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認為,加息滯後,中國造成了事實上的「利率雙軌制」,主要表現為民間借貸利率遠遠高於正規金融體系的利率水平,這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的衝擊。
他表示,貨幣政策工具在經濟過冷和經濟過熱的時候並不需要對稱使用,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央行應更多地使用價格工具,而不是數量工具,應該在短期目標和長期利益之間做到均衡。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則指出,理論上價格工具應該更多地使用。但由於我國匯率靈活性不足,資本賬戶盈餘導致流動性過剩。如果國內央行完全依靠價格工具,可能造成流動性壓力過大,國際收支壓力過大。
他認為,目前面臨的通脹問題仍然很大,短期內貨幣政策還是要維持偏緊的態勢,以鞏固過去的調控效果。但目前也出現了一些正面因素,包括政策調控對於總需求有所遏制,全球價格調整下,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不會再大幅度上升,另外內在貨幣投放的過度刺激也在減緩等。
此外,彭文生還指出,未來應增加匯率彈性。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而是可以選擇在經濟向好、通脹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人民幣可以升值快一點,反之,在經濟放緩、通脹壓力減輕的時候,人民幣可以放緩升值,甚至出現貶值。
對於中長期的通脹形勢,彭文生相對樂觀。他指出,中國的潛在增長因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而減緩,但未來5~10年中國人口結構仍是生產者多於消費者的格局,這樣一個相對充裕的經濟意味著通脹態勢會趨於溫和,但不排除週期性的上下波動。他認為,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在於資產價格泡沫,儲蓄率高、投資率高,政策層面應考慮繼續消化市場上的泡沫。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通脹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