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製造東山再起 強烈衝擊中國

 2011-05-16 23: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2
    小字

以汽車產業為例,轉移到中國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真正的「大腦」還在美國。這個「腦袋」,對於工業產品來講,最起碼包括兩種東西:一是技術,二是品牌。

如今,美國製造東山再起,這意味著中國製造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會遭遇到強勁的對手。

波士頓諮詢公司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製造」或許已蓄勢待發,準備東山再起。其理由是,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美國把製造業大量外包給中國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將在未來5年裡重新成為製造業大國。波士頓的此份報告預測,到2015年,在美國銷售的商品中,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將可能領先於中國。

歐巴馬政府想必會歡迎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這份研究報告。因為在歐巴馬為美國經濟持續改善所擬定的諸項計畫中,美國製造業的復興是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目前,美國各州大幅度的稅收優惠,正在使一些導致美國企業決定將生產業務遷到海外的理由開始變得不那麼充分,甚至還使一些企業打消了將業務遷離美國的想法。近幾個月來,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福特等美國製造業巨頭紛紛宣布計畫,對於在美製造業投入新資金。

回過頭來看,由於克林頓、小布希政府對美國製造業缺乏足夠重視,才使得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雖然美國製造並不像一般人想像中那麼衰落,但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鼎盛時代相比,美國製造業如今的地位確實下降明顯。國際上,美國製造業1950年代最高峰時期佔全球製造業比重要超過40%,現在只有20%。而在國內,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由最高時的30%下滑至11%左右。

正是在美國製造處於低潮時,20年來,中國製造搶佔了先機,在全球市場有了應有的地位。由於中國擁有眾多低成本勞動力,高工資收入的美國無法與中國在需要大量工人生產的產品上競爭,如玩具、服裝、家用電器等超市可見的產品等。因而充斥全球媒體的似乎只有中國製造,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超市裡,人們會看到許多衣服或電器上貼著「中國製造」標籤,外國消費者都在購買中國製造。

在很多人眼中,美國則製造需要更多科技和工程技術的產品,如飛機、半導體和機械等,好像除了電腦軟體、醫藥、飛機和好萊塢的電影就不生產什麼了。儘管如此,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可見,「美國製造」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在日常生活用品領域比較少見罷了。

更重要的是,美國製造業已經悄悄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化和升級。除了美國本土外,目前轉移到中國等國家加工的產品,其品牌和設計都是美國人的。以汽車產業為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都是美國的汽車品牌,而轉移到中國的只是生產基地,企業真正的「大腦」還在美國。中國汽車業雖然在慢慢替代美國汽車業,但是替代不能僅僅指我們比他們多生產了多少輛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牌汽車。

事實上,通用、卡特彼勒等美國公司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了中國,但中國仍無法替代的是美國的「腦袋」。這個「腦袋」,對於工業產品來講,最起碼包括兩種東西:一是技術,二是品牌。十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堪稱世界「廉價」工廠的帝國,儘管擁有大量資源和人力,但中國仍缺乏全球公認的品牌,最近幾年評選的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美國佔據51個,而中國榜上無名。

與美國製造業相比,中國製造業仍在科技、質量控制、管理、專業技術以及其他高端製造業的重要因素中落後。20多年來,缺乏核心技術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籠罩在「中國製造」命運上的魔咒。也許是中國仍鎖定在龐大的人口資源上,沉醉於「世界工廠」的組裝車間之中的原因。

如今,美國製造東山再起,對中國製造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兆頭。這意味著中國製造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會遭遇到強勁的對手。因為在技術、品牌競爭方面,中國並沒有競爭優勢可言。當前,美國企業生產的產品佔全球製成品生產總值的21%——雖然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在不斷擴大,但也僅佔到8%。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製造靠成本優勢仍會取勝,然而,低成本優勢還能持續多久?中國的沿海地區,已經不具備低成本優勢了。在珠三角、長三角的不少外資企業已經向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有專家預測,如果中國的人力成本仍然以每年10%至12%的速度增長,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製造將把中國製造拋得很遠。

来源:中華工商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