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4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後,A股立即開始調整走勢。12日的A股低開之後曾經一度走紅,但僅僅是曇花一現。筆者曾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滯脹高危區,投資者應該減倉。直到12日的A股大跌後,很多分析師仍然在CPI超預期上做文章。雖然央行在當天傍晚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似乎是在配合分析師們做文章,但是,筆者以為,這樣的文章做錯了,操作上的方向尤其是短線的方向也就錯了。
11日公布的4月份各項宏觀經濟數據不算太好,但到底怎麼不好,對股市會有什麼影響,投資者見仁見智,很多分析師也雲裡霧裡。比如4月的CPI數據,上漲5.3%,雖然略微高於市場預期,但畢竟還沒有太離譜。回想到在數據公布之前,筆者與一些專業人士交流時,大家意見很統一4月CPI無論是多少,對股市的影響程度都不會大。而在數據出來之後,立即有分析師說:「CPI超預期,央行又要加息了。」其實,如果將A股從11日開始的回落,以及12日的大跌歸結於央行的緊縮政策,那是不對的。A股12日的大跌有著深刻的趨勢性意義,反映了市場比很多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更準確地理解了4月宏觀經濟數據中所表達的趨勢性拐點含義。
全球外匯市場、大宗商品市場11日再度出現大幅度震盪,其中黃金、白銀、原油都暴跌5%以上,美元指數則上漲100點以上。12日早晨,與大宗商品、中國經濟相關度最高的澳元仍然領跌全球市場。國際市場很敏銳,它聞出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背後所透露出的信號。這個信號不是通脹率過高,而是經濟減速,是庫存太高。
筆者於10日在《每日經濟新聞》發表的文章中曾提到,中國經濟發生「硬著陸」和滯脹風險的可能性在悄悄地提高。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了4月宏觀經濟數據之後,筆者認為,4月通脹率同比上升5.3%,顯示高通脹隱患揮之難去,且有繼續爬高的可能;企業庫存增加量已經大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而房地產開工數據遠遠大於銷售數據,差了30個百分點,說明目前的房地產庫存數量已經大得不得了。房地產庫存與現存房地產資產量之比,已經超過美國次級債爆發之前,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危機很可能由庫存泡沫爆裂引發。泡沫危險很大,但未必意味著中國央行將加息。由於4月工業增加值進一步回落,預示著二季度經濟增速仍將放緩,同時企業庫存很大,財務負擔嚴重,加息有可能成為引發滯脹的最後一根稻草。
衡量經濟過熱與否以及庫存與消費距離之差的經濟指標居民消費數據雖然下降幅度很小,但在高通脹背景下,居民消費沒有因恐慌而增加,這很反常。它不僅說明居民消費意願在降低,而且顯示企業生產與最終消費之間仍然存在著「腸梗阻」居民在等待著庫存降價銷售,而不是擔心漲價。這顯示出中國的通脹預期有可能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並非因為預期物價下跌,而是預期企業將拋庫存。
之前,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也說明,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在降低,且4月份進口增速下降超預期,說明當前企業「補庫存」的慾望很低還是庫存總量太高所致;而且4月份PMI數據,也顯示經濟增速在回落。總之,4月宏觀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高通脹、高庫存並存,經濟減速趨勢形成,貨幣政策繼續緊縮的餘地越來越小。市場最擔心的不是央行加息,而是宏觀調控遇到高庫存,稍有風吹草動企業會拋庫存。果真如此,宏觀經濟很可能失控,迅速地滑入滯脹深淵。
很多投資者有一個固有的認識,那就是中國股市表現與宏觀經濟無關,即宏觀經濟不好,股市一樣能夠上漲。但有一點他們忘了,只有當絕大多數人都看明白經濟不好的時候,股市才可能上漲,因為那時候宏觀調控政策絕不會硬來。但現在不是,現在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仍然認為中國經濟很好,很健康,而沒有看到重大的風險已經在敲門。
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在哪?已經不是通脹率越來越高,而是經濟「硬著陸」和滯脹。信號在哪?就在當房價已經出現拐點的時候我們仍然視而不見,還可能出臺更嚴厲的調控措施。筆者預計,如果進一步緊縮或者推廣限購令限貸令等措施,房地產市場很可能在6月初開始大幅度下跌。即使沒有宏觀調控加碼的情況發生,由於中國經濟下滑,加之商業庫存和房地產庫存巨大,國際市場出現風吹草動,也可能改變全球通脹預期大宗商品市場掉頭向下,逼迫中國企業拋庫存。由於這兩天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以及近期美元反彈趨勢加強,此前認為中國因素將不斷地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觀點可能需要修正,物價有可能在6月見頂。但回落的方式不是溫和的,而是「暴力」的大宗商品和房地產市場一起暴跌,後者尤甚。
12日的A股大跌或許是這種最壞預期的一次提前反映。由於股市具有對宏觀經濟運行的提前感知能力,我們切不可再輕易地加碼宏觀調控,在泡沫危機即將爆發時捅它一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A股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