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拉登之死與阿拉伯之春 中西方的不同解讀 (圖)

 2011-05-05 21: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觀看拉登已死的電視新聞時激動擁抱的兩名阿富汗男子(看中國配圖)

被看作是全球頭號恐怖份子的本拉登斃命之際,也正是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變革訴求風起雲湧之時。如果說中國外交部表態之遲緩與國際社會反應之熱烈形成反差的話,中國官方輿論對本拉登之死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的分析顯然也與西方、甚至是阿拉伯世界的反應多有錯位。在今天的當今世界節目中,我們就以此為例,來看看中西方輿論面對本拉登之死的不同視角。

法國學者:本拉登首先死於阿拉伯之春

法國輿論從政府領導人講話到各大傳媒的報導和學者分析,均在肯定本拉登之死是美國反恐行動的重大成功、是民主體制的一大勝利的同時,強調阿拉伯世界近期發生的革命打擊了以本拉登為首的恐怖主義。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事務研究院(PSIA)教授Stéphane Lacroix 5月3日向法國電視臺《法國24》表示,本拉登首先死於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中的年輕人證明了推翻政權並不一定要反西方,而「基地」組織的理論是推翻中東國家政權就意味著與西方作對,特別是與那些受到西方保護的阿拉伯政權作對。

法國《世界報》編輯部主任Alain Frachon5月2日評論說:「本拉登在被美軍擊斃以前就已經在政治上死亡了」。他指出:「最近六個月以來震動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宣告了激進伊斯蘭主義在這個地區吸引力的終結。這是一場以民主、以自由為名而起的抗爭,而不是以政治伊斯蘭、聖戰主義、以仇視西方、以仇視「東征十字軍和猶太人」這些本拉登推崇的理論的名義而起的反叛。無論是在突尼西亞,在開羅,還是在大馬士革,在班加西,反叛力量的發言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曾打出本拉登或「基地」組織的旗號。恰恰相反。這並不意味著不會有「基地」組織的分支在北非、或其他地方、在阿拉伯世界、或者在非洲繼續存在並肆虐。但是,那些本拉登推崇的主題的號召力和帶動力在這次阿拉伯之春中已經明顯減弱。」

法共《人道報》5月3日寫道:「阿拉伯世界的革命給予了恐怖主義最沈重的打擊,表明重大變革來自民主要求,不是來自毛拉或者放置炸彈者的專制。」

法國財經報刊《回聲報》特別指出:「‘基地’組織頭領斃命之時正值阿拉伯世界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驅動人民行動的不是反西方的叫囂,而只是對自由的渴望。」

薩科齊:民主是對狂熱分子的最好回答

也正因為如此,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法國《快報週刊》5月4日刊出的訪談中表示,必須盡一切努力支持這些阿拉伯國家的民主萌芽。民主將是對這些以沒有言論自由為養分的狂熱分子的最好回答。薩科齊還預言:民主扎根將帶動經濟發展和進步,這些阿拉伯社會常年積累的怨氣和失望將會隨之消失。

中國媒體:應當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

不過,中國官方輿論對形勢的解讀則彷彿將讀者帶回到十年前國際社會面對紐約世貿大樓倒塌而愕然的年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俞在姍姍來遲的講話中,雖然表示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公敵,但也同時強調「反恐應標本兼治,努力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外交部發言人的這番表態為中國官方輿論的報導定下了基調。官方媒體評論中不僅看不到茉莉花革命對本拉登所代表的恐怖主義的削弱,也不特別強調本拉登的恐怖活動,而是反覆重申要從打擊恐怖主義根源,並重複著本拉登宣揚的反西方立場。

《人民網》5月2日於是出現了這樣一篇註明是知名媒體評論員寫作的文章,題目是「拉登被埋葬在春天裡,但美國反恐戰爭仍在嚴冬」。文章對近年來恐怖主義形式不斷式微視而不見,認為「從實際情況看,美國的中東反恐策略從未成功,反而是越反越恐……」。文章將可以殺害無辜的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歸納為民族、種族、宗教矛盾。

人民日報下屬的《環球網》5月2日的社評文opinion.huanqiu.com/roll/2011-05/1666267.html章—「‘重大勝利’本應容易得多」對本拉登終於斃命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3000多個日夜好不容易博來」的「小勝利」。文章同時寫道:「西方是現代民主精神的起源地,「公平」、「正義」這些概念在西方社會裏被談論到極致。但看看這個西方主導的世界有多少不公平!在反恐戰爭的最近10年裡,世界看不出美國打算為消除國家和民族的不公平認真做點什麼。」

不過,這篇文章的結束語倒是說耐人尋味:「一個國家內部消除仇恨,要從社會公平認真做起。」

中國學者:北約軍事干預利比亞可能製造新的恐怖主義

面對阿拉伯之春,中國官方輿論特別注意的不是這些國家暴力鎮壓都無法遏制的民主訴求,而是西方聯軍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國各大媒體都轉發了半官方網站《中國新聞網》(中新網)5月2日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研究員瀋驥如的採訪,分析本拉登之死對國際反恐鬥爭及國際形勢的影響。瀋驥如在訪談中談到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關係時以利比亞為例,認為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是在「拉偏架」,「支一派,打一派」。結果是「製造對立面,」還「有可能製造新的恐怖主義。」他認為,本拉登被擊斃當然是反恐戰爭的勝利,但是,美國和西方國家應當反思他們的反恐戰略,認為西方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實際上他就是對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的一種干涉,」「這種政策如果不改變,它還會出現很多新的矛盾,還會製造很多新的敵人……」。瀋驥如在訪談中還指出,歐巴馬不與伊斯蘭世界為敵的說法與美國要在全球推廣其價值觀的意願相互矛盾,這樣就容易產生磨擦,並走向文明的衝突,而「恐怖主義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阿拉伯國家媒體:阿拉伯之春敲響了本拉登的喪鐘

中國為穆斯林世界的文明可能遭遇美國文明侵蝕、並可能製造新的敵人的時候,阿拉伯國家如何看待本拉登之死呢?在本拉登的出生地沙烏地阿拉伯,報紙Asharq Al-Awsat 5月3日在頭版赫然寫著:「殺人犯死了」。黎巴嫩一家報紙Al-Moustaqbal認為:「消滅本拉登為穆斯林世界卸下了與宗教聯繫在一起的恐怖主義包袱」。卡達一名學者5月2日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大部分穆斯林和阿拉伯國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們要走向現代公民社會。人們相信循序漸進的、公民參與的變化,拒絕暴力,也包括拒絕向壓迫他們的領導人實施暴力。」

突尼西亞與埃及革命和平結束,但葉門、敘利亞和利比亞的求變努力演變成內戰。不過,路透社5月2日的報導注意到,葉門民眾已持續數月反抗薩萊赫政權,而在阿拉伯半島十分活躍的「基地」組織分支從未聲稱有任何作為。

與此同時,在北非遠觀周邊國家民主浪潮的摩洛哥,當地《解放報》5月3日發表文章,題目是「阿拉伯之春敲響了本拉登的喪鐘」。


来源:法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