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並有望在五年內取代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強國的報導佔據了報紙頭條,在不爭的經濟數字面前,美國人開始擔心美國是否將失去自己最後的優勢--創新。
美國華盛頓一家智囊機構近日舉行了一場中國是否只是一隻「紙老虎」的辯論,專家對美中兩國的創新環境究竟孰優孰劣展開了唇槍舌戰:一方認為中國所謂的創新不過是虛張聲勢,不足為懼;而另一方則認為美國的創新老大地位已岌岌可危,若再不行動,就將坐以待斃。
華盛頓的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Atkinson)說,美國在過去十年來已經喪失了其創新和競爭優勢,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製造業的流失。
該基金會最近發布的基於創新的國家競爭力排名中,美國從十年前的世界第一下滑到了第六名。在排名涵蓋的40個國家和地區中,雖然中國僅名列第33位,但過去十年來的進步卻是最大的,而美國是進步最少的國家。2000年,美國的專利申請是中國的六倍,但到2009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阿特金森說:「在90年代克林頓時期,我們說失去了紡織業的優勢沒關係,失去了服裝業優勢沒關係,失去了低端產品的優勢沒關係,因為我們要轉移到高端產品的生產上,然後我們在高端產品生產上的優勢也沒了,但這也沒關係,因為現在我們要轉移到無形產品上,我們要轉移到知識、研發方面的優勢上,我想最終我們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鏈條,你不能把製造業和創新分開來看。」
阿特金森認為,美國創新優勢的喪失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刺激製造業和創新的國家政策和戰略支援,如有競爭力的企業稅收體系和教育培訓政策等,二是其他國家正在奮起直追。
而參加辯論的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研究院亞當·西格爾(AdamSegal)則認為,亞洲對美國在科技方面領先地位的威脅被誇大了。西格爾在最近出版的《優勢:美國如何應對來自亞洲的創新挑戰》一書中將創新分為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他認為,雖然中國在科研人員數量、專利等可以用數字衡量的創新硬體方面進步顯著,但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可以幫助把設想轉化為生產的創新軟體方面,美國仍有明顯的優勢。
西格爾說:「現在有種觀點認為,美國正在喪失優勢,但我在過去15年裡從中國的決策者、企業家和分析人士那裡聽到的卻不是這樣,他們不斷告訴我的是,中國有非常多的不可思議的阻礙創新、阻礙建立真正的創新體系的障礙,而美國在這方面卻有很多優勢。」
西格爾認為,硬體可以靠投資很快提高,但軟體的提高要難得多,也需要時間,而美國的優勢在於軟體。
他說:「注重硬體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場必輸的比賽。我們現在的科研經費是中國的2.5倍,而這個差距將會縮小,中國經濟最終將會超過美國,中國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的數量和品質最終會趕上美國。因此,展開一場硬體競賽,只注重我們有多少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我們的科研經費有多少,是錯誤的討論,我們當然必須增加科研經費,但這不是主要的解決之道。」
西格爾認為,美國的解決之道是軟體,第一是鼓勵創業的文化,第二是跨機構合作的能力,第三就是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和觀點的開放態度。
在美國人對自己的創新優勢或憂心忡忡、或仍自居老大的同時,中國也在冷靜地審視自己的地位。《中國日報》5月3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創新型國家建設是中國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並呼籲「以冷靜的態度來看待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和取得的成就」。
文章說,雖然中國去年製造業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但並不表明中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強國。文章承認中國的創新能力不強,雖然是世界製造工廠,卻處於國際生產鏈的中低端,有些甚至是末端。文章呼籲不僅應注重技術專利的數量和規模,更應考慮技術專利的品質和效益。
顯然美中兩大強國都已經意識到一場創新競賽不可避免。但也有觀點認為,競賽並不意味著你輸我贏。《經濟學人》雜誌近日一篇文章指出,這種認為因為出現了更富有創新性的競爭者,美國的優勢就消失了的說法是存在缺陷的。文章說,競爭力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它錯誤地假定國家和足球隊一樣,一方獲勝另一方就失敗。文章認為,美國的創新能力和提高生產力的能力仍然是健康的,美國不缺乏新的點子,問題在於創新和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收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美國需要讓更多人能夠享有創新的收益。
然而創新基金會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恰恰將創新比作足球比賽,並且說可以實現雙贏。報告說,創新競賽就像一場艱難的世界盃足球賽,西班牙隊的實力強勁也許意味著美國隊奪冠的可能性就會減小,但比賽的目的是通過與更強的對手較量來提高自身的能力,國家可以通過實施雙贏的創新政策,在促進國內創新的同時創造溢出效應,鼓勵其他國家採取同樣的雙贏政策。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美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