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企業欲收購米高梅說起

以「咆哮的獅子」為標誌的影視帝國——米高梅日前宣告破產保護,高達40億美元的債務將轉化成新公司95%的股份。據報導,中國投資人有意入股米高梅破產重整之後組成的新公司,但具體是哪家公司目前還不得而知。

每有國外知名品牌破產,總能傳出中國企業出手收購的消息,總是名氣不太響卻有錢的中國企業,收購名氣響噹噹卻口袋沒錢的外國企業。

從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到四川騰中欲收購悍馬,到吉利收購沃爾沃,再到這次的米高梅,被收購的國外名企,都是靠近百年努力,打造出一系列相當有口碑的產品,從而獲得享譽全球的名氣。譬如米高梅,80多年的老電影公司,出品了《亂世佳人》、《貓和老鼠》、《007》系列等知名影片,更是推出了學院獎,即奧斯卡,卻因為接班團隊的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而出手的中國企業,都不過十幾年歷史,國內的知名度多靠輪番的廣告衝擊,有的甚至因為收購才被人所熟知。給人感覺就是,這些中國企業經過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迫切需要轉型、提檔次,而最好的捷徑就是收購知名企業。雖然這需要不小的費用,但誰讓咱有錢呢;雖然對方現在處於虧損狀態,但它的品牌價值、研發能力和市場渠道都存在,這些東西是需要多少年積累才能完成的,而現在只要付錢就都能得到。

我並非不讚同收購,尤其是這收購明顯還能讓中國企業獲得好處,而且,對任何企業發展來說,收購都是一條正常的道路。但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企業在收購中秉持的心態和做大企業的思路。如果企業追求的僅僅是面子上的光鮮,僅僅一勞永逸,而放棄對產品核心技術的追求和研發,那企業收購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時利潤,甚至可能是付出更多。所以,要想從海外收購中得到企業想要的東西,中國企業恰恰要放棄這些收購中自己最看重的東西,而將目光從對方身上收回,轉而關注自身,是否有開百年老店的氣魄,是否有做大民族企業的胸懷。

近年來的海外收購,中國企業從中得到的教訓其實遠遠大於收益。2003年,TCL收購湯姆遜,幾乎沒有動用現金,但湯姆遜保留了電視機業務1/3的股份,湯姆遜電視機中最值錢的元件顯像管的生產,還被排除在交易之外。2004年,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支付17.5億美元,還讓IBM獲得高達19%的聯想股份。

從商務部提供的數據看,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熱潮仍然不減。1999年,我國的跨國並購金額只有6000萬美元;2005年已達53億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億美元,佔對外投資總額的54%。為擴大知名度、追逐更豐厚的利潤,中國的許多低成本製造商都熱衷於收購全球性知名品牌。但現實情況是,中國企業均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相比那些海外資本老手來說,初涉資本收購的中國企業,因為心態和目的的不成熟,反倒成了被人利用的對象,最終結果常常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中了人家的「金蟬脫殼」之計。

真要收購,就需要冷靜分析原因和得失,把對方的精髓給抓住和吸收過來,如生產技術、管理經驗、銷售渠道、運作模式等等,而不是僅僅為了一個品牌的知名度。這也給我們的企業提了個醒,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創造響亮的民族品牌,這其實遠比如何通過海外收購獲得的知名度,更值得我們的企業家深思和追求。

本文留言

作者丁寅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