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孔子「禮治天下」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最為看重的人品之一。
在孔子《論語》中,共有十九處提到孝,並且對孝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標準,可見孝在孔子思想和《論語》中的份量。孔子所講的孝道,雖已經二千多年的歲月滄桑,但仍閃耀著真理和人性的光芒。面對孔子所倡之孝道,試問天下之子女,幾人敢言已達之?恐怕很多人只會冷汗一身了。
冷汗出在哪裡?出在難以做到的「孝道三戒」。
一戒色難,不可把孝敬當負擔。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點破了盡孝的最難事,也道出了孝之最高境界。那就是真正從內心深處孝敬父母,能夠始終對父母和顏悅色,而不是把孝敬只當做一種責任、一種義務,甚至是一種恩賜。
「哀哀父母,生我夠勞」。當我們的生命凝聚著父母之恩來到世上,也就注定我們必須要對父母報以恩情。如果我們對生養父母都不能孝敬,卻去談什麼博愛之心,豈不是滑稽得很?但事實上,現實社會上卻不乏有把孝敬父母當作一種生活負擔的人。
不少人把自己的應盡孝心作為一種累贅和父母雙親講條件,與兄弟姐妹平分攤,甚至把父母當皮球來回踢來踢去。正由於此,不知多少老人辛辛苦苦一輩子,老了老了卻要落得個兩老分離,居無定所。
不知多少老人雖然拉扯孩子好幾個,卻要忍著子女冷漠無情的眼光度餘生,就著子女極不情願的臉色吃冷飯。也因於此,現在不少老人不再講養兒防老,而是存錢防老,早早地把自己送進養老院。這是一種多麼的悲哀與不幸!
色難,難在「除私心安良心」;色難,難在「去心魔留善根」。沒有良心和善根的人,是做不到孝的。
二戒惟錢,切記贍養並不等於盡孝。
有不少人認為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給他們更多的錢花,讓他們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能夠享享清福。這種想法和做法對嗎?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們講孝,大多指能夠贍養父母。但是,那些狗馬之類的,也能得到很好地餵養。如果我們不從心裏敬重父母,從心裏孝敬父母,那又何區別呢?這就告誡我們,孝敬父母只在物質上給他們提供基本保障甚至優厚條件,都是遠遠不夠的。
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心孝,除了物質上的供養,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為年邁的父母創造更多的舒心和快樂。經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嘮嘮家常,抽時間陪父母出去轉轉,給老人講講社會上有趣的事情,時常讓他們和孫子孫女親熱親熱,隔三差五和老父親對飲幾盅酒,定期為老人做個體檢,等等這些看似小事之舉,對他們來說,卻是最為寶貴的情感財富。
但不少人因工作忙而無暇顧及老人,於是就多給錢,或給父母雇保姆,或在城市買房把老人接來住。表面看上去,都是些大孝之舉。但事實上,卻因根本沒有顧及老人的情感而成了不孝。更有一些城裡人嫌鄉下的公公婆婆不講衛生,不但自己不願意去甚至連孩子也不想讓去。這樣的人就是給老人金山銀山,又怎能和孝挨得上邊?
孔子的話提醒我們,對老人而言,物質上已經享用不了多少東西了,他們所渴望的就是女子真正從情感上關注、關心他們的需求,去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的精神得到滿足。
三戒越軌,時時處處都需走正道。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做兒女的,除了能夠在生活上照顧好父母,還有就是不要讓父母為自己的行為擔心而寢食不安。
就如孔子所言,除了讓父母會為自己的身體掛念,其他事情都能讓他們無慮。做兒女的能夠正直為人,其實就是一種大孝。但有一些人,為了所謂的報恩,讓受了一輩子苦的父母過上「幸福」生活,就不惜去偷、去搶、去貪、去受賄來「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卻往往因東窗事發,害得父母一夜白頭,兩眼哭干,甚至郁而逝。這哪裡是孝父母,簡直就是在害父母。
所以,孔子告誡我們,除了竭盡所能反哺父母之恩,還有就是要始終走正道,讓父母親在家中不至於因為擔心你哪天會誤入歧途而提心吊膽。從這個層面上說,努力工作並有所建樹,不單是個人追求的問題,也不單是職業道德的問題,還是一種盡孝的家庭美德。
孔子也不主張對父母惟命是從,強調「父母幾諫」。有不同意見,要注意以尊重、委婉的態度和父母多溝通,取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但如果動不動就以代溝為名,根本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以我行我素標榜自己的成熟和獨立,這都是大不孝了。做子女的,在要求父母尊重自己的同時,先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給了父母應有的尊重。
天下之事,知易行難。正所謂,講孝,論心不論行,論行天下無完人。面對孔子之孝道,我們除了汗顏羞愧,那就是身體力行了。只要用心去做了,冷汗或許就少出許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讓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