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成年人
桃桃是一個4歲半的小女孩,長的很可愛,但她的性格有些讓人捉摸不透,很怪,時而外向時而內向,但是固執,任性是常有的事,從小到大不喜歡和人打招呼,不喜歡叫人,沒有禮貌,起初以為是認生,但後來發現叫與不叫完全憑她心情。惟有和她6歲的小表哥強強在一起的時候,情況完全不同,因為強強很懂事,很有禮貌。強強叫人時候她也會叫人了,強強讓家人抱時,她也會讓家人抱,強強玩什麼她也會爭著要玩,例如強強拿著相機給大家拍照,大家很高興,拍好後強強會給大家看效果,這時桃桃就會去爭搶相機,如不給就會非常委屈地哭,跟她講「等哥哥拍好後給你好不好」就是不可以,她要的東西必須立刻拿到,如沒有就會又哭又鬧。給了她之後她會去拍,但是完全不給被拍的人看效果,好像怕被搶走相機的感覺,她只會拿著給大家看一眼,然後自顧自地拍,不理人家。
家人不知道桃桃這樣的孩子長大會不會任性,得不到的東西就要哭鬧,別人玩什麼就要玩什麼,別人幹什麼就要幹什麼。總之感覺她是一種自顧自的心理,並沒有與你交流的意思,只是一味地任性。所以桃桃很讓家人頭疼,看到她時不知道應該怎樣讓她明白。她像個小男孩的性格,喜歡玩土,喜歡玩沙,喜歡往髒的地方摸,不讓她摸她就越會去摸,直到摸得髒兮兮的時候會特別地開心,令她開心的不是手髒,而是你不讓她摸,而她看到你的反映就很開心,好像總是逆反的狀態。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去引導和教育,這樣的性格怎樣才能改變呢?
我們常對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無論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多麼荒謬,都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想改變孩子的某些異常行為,必須改變他們所處的環境,只要家人改變了,孩子也自然會改變的。」這條原則應用在桃桃身上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首先,一個4歲半的孩子不願意跟人打招呼是很正常的,成年人要求她「有禮貌」,但這是成年人的一廂情願,這種「禮貌」在孩子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你越強求她,她越反感。培養孩子有禮貌,有效的方法不在於督促孩子「叫人」,給家長掙面子,而在於平日裡家長待人(包括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做到尊重,平等,有禮,通過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點滴的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其次,桃桃模仿表哥強強,讓家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實這也是她對家人態度的一種正常反映。看得出來,大家都覺得強強懂事,聽話,可愛,可能將桃桃跟強強相比,對她表現出諸多不滿,甚至號召她向表哥學習,看齊,可憐的小姑娘,並不能理解她做錯了什麼,但是卻能感受到大家偏向強強,於是,在她有限的思維裡,能夠討得大家歡心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模仿表哥的一切行為!表哥叫人,她也叫,表哥要抱,她也要抱;表哥拍照,她也要拍,等等。但是即使這樣做,仍然不能讓你們滿意,因為她的行為沒有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大家還是要批評她。
無論她怎樣努力,都不能讓大家對她的態度像對強強那樣好,小姑娘真的糊塗了,怎樣才能讓你們對她高興呢?怎樣才能獲取你們的關注呢?既然「好」的行為(模仿表哥)不能達到目的,那乾脆標新立異吧!你們讓我干,我偏不干,你們不讓我幹,我偏要做,把你們氣壞了,你們知道我的厲害了吧!不管你罵我也好,打我也好,反正我得到關注啦!一個不能得到足夠關注的孩子,的確會花費很多精力去獲取成年人的關注,不管這關注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當然,我相信大家都很愛她,只是大家似乎不太明白該怎樣去愛一個「固執、任性、逆反」的孩子。的確,愛一個像強強那樣「懂事,聽話,有禮貌」的孩子非常容易,誰都喜歡馴服的小寵物,然而,孩子不是寵物,而是獨立的人,如果我們僅僅在他們聽話的時候愛他們,在他們「逆反」的時候感到頭疼,厭煩,一門心思想去「引導、教育、改變」他們,那麼我們給予他們的就不是真愛,他們也無法建立起堅實的安全感。
我認為,需要引導和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身邊的成年人。如果家人能夠平心靜氣地接納她,讓她做她自己,而不要強迫她去迎合成人;如果成人能夠無條件地愛她,多擁抱愛撫她,尊重她,關注她,傾聽她,孩子會快活起來。也許桃桃父母之間就孩子教育問題上存在一些差異,建議家人多溝通,多瞭解一些兒童發展的特點,孩子不是成人,不要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本文由陽光寶寶遠程嬰幼兒教育中心供稿
**嘉能教育論壇
應該選擇學醫嗎?
我讀書的時候好像沒有這個問題,在中國收入沒有特別,也沒有特別難考。在海外很多父母關心這問題,但還是得看孩子意願,勉強不好。最近讀到一位在美國做醫生的博客,前後幾年想法不一樣,在這摘出一部分供有興趣的家長參考。
弊:
1.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講不合算。
醫學院基本不設獎學金,全是自費,住院醫、專科Fellow工資又很低。這樣10年下來,投資至少30萬美
金。於是,如今一般primarycare的醫生,按工作時間計算,平均收入和IT行業的consultant也差不了多
少。可是,IT專業只要有本科文憑就能找到工作,別人10年寒窗時,他們已經開始算工齡拿工資了。收入一負一正,懂數學的同胞們都會明白哪個選擇經濟上更合算。
2.過程漫長艱苦。
3.沒時間談戀愛,即使結婚了也不容易照顧家庭。
前兩項理由男女身上都適用,這條主要針對女性。
利:
1.經濟上,做醫生旱澇保收。
自從近年次貸危機,美國進入recession,各行各業紛紛裁人,醫療系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所謂「鐵飯碗」。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做了醫生,可以一直到老,不用擔心失業。收入多少可以自己掌
控,有一定的靈活性:多看病人,多花時間就可以相應提高;想要享受生活,就得減少工作量,收入也會跟著下降。
2.辛苦程度來說,年輕時承受能力強,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俗語說,世上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想想30歲左右,便學業有成,一勞永逸,這實在是人一輩子對自己最好的投資,苦點也值。
3.針對想學醫的女孩,我認為只要別光做書獃
子,該結交異性朋友時就不要錯過時機,早早解決人生大事,結婚生子統統在35歲之前搞定,然後找份不太忙、適合自己的工作,便能事業家庭兼顧。當然,獨身主義者除外。
4.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通過治病救人,每天給我們帶來無比的「職業滿足感」,這是做醫生很獨特的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它使我們能熱愛自己複雜瑣碎的工作,有信心每天迎接挑戰,包括醫學上的,甚至法律上的(例如被人告到法庭)等等。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優質時間
編譯:朱迪
親子溝通的優質時間不是指父母花多長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或與孩子度過的這段時間內做了哪些活動,而是指雙方之間在互動溝通方面的質量問題。說白了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否在相處的時間裏,雙方都因為彼此的存在與相處而感到快樂與融洽。
優質時間,並非一定要選擇怎樣特別的活動或大的事項才算陪孩子了,其實,讓孩子參與到你每天的日常生活事務中,可能是一種更好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並能幫孩子主動去體會、接受生活的方式,孩子從中會體驗到那種自然、平等的快樂。例如:你去乾洗店時順便帶著孩子,讓孩子「幫你」遞錢給收款員,孩子可能就會感到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盡量讓你與孩子之間每次的交流都是一次積極正面的互動,無論是孩子去上學還是週末特別的踏青活動,有時並不一定需要父母專門抽出時間,以一種孩子們都能感覺到的「履行責任」的形式來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比如:幾個簡單的表達關愛的動作,就會讓孩子感受到他正在受到你隨時的關注與重視,這就是助於他們的成長與情感幸福的優質時間。
當孩子需要你給予關注的時候,盡量讓自己脫身出來馬上做到。這看起來好像得多次中斷手中的事情,但你會發現,一旦他們知道隨時可以得到你的關注,他們的要求也就不會那麼的頻繁了,每次不過花30秒到幾分鐘而已。
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圖書館式的資源庫,讓孩子們經常進來登記借閱。保持與孩子之間敞開式的互動,讓孩子感到他溶入你的生活中,你的世界中隨處有他的位置。一天中儘可能的給予孩子短暫但經常性的實質關注,也許是孩子更需要的。
**顧老師談教育
每週一言:怎樣正確地理解「人才」這個詞?社會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這樣的說法很殘酷,也難以理解,然而這是客觀現實。
問:怎樣理解社會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
(54)問:怎樣理解社會需要的是「才」而不是「人」?
顧老師:有一個學生在海外一個大公司有一個高薪職位,回國探親來看望我,談到了工作壓力與辦公室政治兩件事,他這樣說,他一天工作十多小時,可工作當中也不免有差錯,上司常會嚴厲批評他,而有時上司會把一些工作給他所信任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辦公室政治,讓他倍感壓力,他心裏一直在懷疑,有沒有必要這麼努力地工作。
這個問題在年輕的精英白領中帶有普遍性,我提了自己的建議:1,對於上司的批評做最有限的直接與具體的理解,即錯了什麼改什麼,而且認識到下次工作也難免有錯,繼續這樣做,不想知道上司批評的動機與目的,不想瞭解上司與同事的關係,自己想的與做的只是盡力完美地完成工作,對一個不懂辦公室政治的人別人搞那政治很沒趣的。2,能十幾小時努力工作、時時刻刻改進錯誤的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是社會最渴望的人才,只要嘗試五個公司,一定會有合適的崗位與升遷的機會。3,以決定代替憂慮,二十幾歲的人有如此高的專業技能與工作態度,如果決定留下無疑是正確的決定,嚴酷的環境能修煉一個人超一流的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可謂機會難得,若決定離開也是正確的決定,找一家合適的公司獲得更快的發展空間,所以怎麼做都對。4,以我們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人生會遇到多少大事小事,換工作可能不是最大的事,每件事臨頭時都會覺得大難臨頭,難以應付,而事後卻成了自己寶貴的人生經歷,以及自己取得事業和成就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聽你的故事讓我感到的是嫉妒,我這一生都沒有你那樣的頂尖公司中如此具有挑戰性的職位(投資顧問)的經歷,自己處於如此高的競爭平臺,是否該感謝上帝的恩寵?
其實,這番話也是別人教我的,即我的學生,您們的孩子們教我的,他們比我可厲害多了,我曾經問學生一個問題:華裔與頂尖的歐裔人才有無區別,若有,在哪兒?
學生回答:我們華人工作時有很多雜念,諸如有沒有必要,是否太辛苦,有沒有升遷等等,歐裔的同事他們比較簡單,工作時無雜念,工作完了喝酒放鬆。實際上人才中的「人」字往往是自己為社會貢獻的一個障礙,我們這一代不少人有自己的小生意,最擔心便是員工請假(可以找一百個理由)、生病、鬧情緒等等,當我們的親友在手術台上時,若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個人原因或家人生病,或因病人沒有送紅包而離開手術臺,或者工作馬虎,這都是「人」在作怪。
學生問,那人生不是很沒意思麼,其實不會,根據貢獻文化的理論,人的時間分為「工作」與「休閑」兩個部分,工作時間忘我地貢獻,能讓你獲取社會給予的物質與精神的最高回報,休閑時才能充分享受每個假期、每杯啤酒,這時妙處來了,由於贏得了職業聲譽與成就,工作時才變得真正有意思,無論是當年巴頓將軍承擔人類命運而忘我工作,還是你認真給客戶專業投資意見而忘我工作,這其中的享受別人可都在嫉妒呢,這就是「老子」的理論,只有「忘我」才「有我」,若你心裏老放著「我」,對社會是無用的,那時的「我」又如何存在呢?
**中澳教育比較
為了孩子的天性—媽媽不讓女兒上學
兩週前我們講述了一個澳洲媽媽怎樣愛護孩子天性的故事。或許對於許多望子成龍的華裔父母來說,他們很難接受這位媽媽把女兒的知識教育看得如此輕薄。本文將講述一個中國媽媽怎樣愛護孩子天性的故事。希望我們能從中探討這樣一個問題:是否為了愛護孩子的天性,就必須輕視孩子的知識教育?
在天府之國的成都留傳著這樣一個傳奇故事。七歲的小女孩蓉蓉完成了小學六年級的全部課程,而她卻從未進任何小學或幼兒園學習過。當我剛聽到此事,猜想這個女孩可能是那種急功近利,片面和過分追求知識教育的父母而培養出的高分低能或重智輕德的孩童。帶著這樣的疑慮,我隨同朋友宮建前往拜訪。
一個彬彬有禮的小女孩
到達蓉蓉家時,蓉蓉正在書房聽家教授課。媽媽惠俊接待了我們。同惠俊坐下交談了一會兒之後,蓉蓉就蹦跳著跑了出來,一邊搖著鈴鐺一邊喊著,「下課了,下課了」,扑到了媽媽的懷裡後。媽媽給她介紹了來客,特別強調這位叔叔來自澳大利亞。蓉蓉給我們打了招呼後,就靜下來聽我同媽媽繼續交談。片刻後,蓉蓉似乎想起了什麼,就起身到書房拿了剪刀,粘膠和一些彩紙,坐在媽媽旁神秘地裁剪著什麼。我同惠俊繼續交談著,宮建坐在一邊旁聽著。一會兒,蓉蓉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剪紙作品,就靜靜地拿到宮建處,展示給宮建看。「瞧,這是袋鼠。」宮建打斷了我們的談話。原來蓉蓉裁剪了一支袋鼠來歡迎我這位來自澳洲的客人。蓉蓉又回到了媽媽旁邊繼續忙碌著。
一會兒,她又完成了第二個作品,一支樹熊爬在一棵大樹上。同樣,為了不打斷我同惠俊的談話,她只是靜靜地展示給宮建看,而宮建又是那樣欣賞她的作品,總是要激動地打斷我們的談話要我們一同欣賞。對於大家的讚賞,蓉蓉只是嫣然一笑,又繼續製作她的下一個作品。在製作了一大堆動物後,她就拿著一本書在一旁靜靜地閱讀著。當我談到西方的女權運動時,她停下了閱讀而專注地聽著,原來還能一心二用呢。我打消了疑慮,認識到這是一個聰明靈性,活潑快樂而又彬彬有禮的小女孩。於是好奇地向惠俊打聽起蓉蓉的成長經歷。
媽媽的補償發現了女兒的天性
說起這段經歷,還真有些偶然性。蓉蓉出生剛兩個月,惠俊就不得不離開她而去了廣東,直到十六個月後,惠俊才回到了女兒的身邊,並深感內疚,發誓不再同女兒分離。為了補償這段割捨,惠俊成天在家陪伴女兒,給她閱讀大量的兒童書籍。她知道兩歲的孩子還不能聽懂這些故事,但她認為這樣做可以得到一點慰藉。然而惠俊吃驚地發現女兒能記住這些故事,有時還要從媽媽手上奪過連環畫自己閱讀。蓉蓉三歲時就能自己閱讀兒童書籍了,四歲時就開始寫日記,並一直堅持到現在。
「你簡直無法想像她是如此痴迷於閱讀,」惠俊興致地講道,「上廁所要讀,吃飯要讀,洗腳時要讀,上床睡覺前還要讀半小時。」發現了女兒的好學興趣後,惠俊就再也沒有什麼年齡概念而是隨著女兒的興趣將學習的快車往前推。在三年裡,蓉蓉的學習快車經歷了小學六年的全部課程,並開始穿越一些初中課程,從記日記邁向寫小說。惠俊拿著蓉蓉的書稿講道,「她寫了一個叫RR的小狗周遊各地的故事,這些地方也是她自己旅遊過的地方。她用這隻狗的視野來講述她的經歷。你瞧她寫的,當這支狗憤怒時,它的大耳朵就會像翅膀一樣煽動起來並飛起來。只有兒童才會有這樣的想像力。」
多才多藝的小作家
我瞧了一下蓉蓉的書稿,真是一個小作家呢。書稿上有許多塗改的地方,也有一些可能不會寫的字而使用的替代圖畫。每一頁的背面還有她自己做的插圖。我叫蓉蓉給我們講講小說的故事,她繪聲繪色地講了起來,「因為RR比較小,還不懂事,跟她說漓江,她硬要聽成是離江,最後終於記住了。然後呢,看見了一條小溪,清清的,很漂亮那種。因為我是那種一激動就什麼事都要忘記的。啊,漓江到了,然後那個RR很想看一下漓江是什麼樣,然後她就‘在哪裡?在哪裡?’然後那個小鸚鵡就說,在這裡,美麗的小江就是漓江到了。」真是像說評書一樣,我們都忍不住大笑起來。接下來蓉蓉用英語給我們講了一個金魚的故事,用鋼琴彈奏了兩首曲子,之後就領著我們去參觀她的畫作。她的畫作大多是展示大自然的作品。宮建拿著一副農家圖對我說,「瞧這幅畫,完全可以到你們那邊去開一個畫展了。」
為了孩子的天性,最好在家學習
當蓉蓉六歲時,她被當地小學列為了適齡入學兒童。惠俊意識到女兒已經有了一個理想的成長氛圍,而進入學校後這個氛圍就會被破壞,意味著蓉蓉必須走下已經習慣了的學習快車而換乘另一輛陌生的列車。全家人認真考慮後,決定讓蓉蓉繼續留在家裡學習,以維護其天性和成長經歷的繼續。
惠俊的決定立即在公眾引起了轟動。一時間門庭若市,大家都想來詢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女兒獨自在家學習,她將怎樣學會同其他孩童和成人交流呢?」惠俊胸有成竹地答道,「她沒有上幼兒園,她的交際能力反而比上了幼兒園的孩童強。因為獨生子女的緣故,許多孩童都被嬌慣溺愛,養成了不少的壞習慣,而在幼兒園孩子們又非常容易地相互染上這些壞習慣。蓉蓉沒有去幼兒園,所以就保持著她的童真。當她同其他孩童玩耍時,總是表現出愛心和謙和。我們外出旅行時,她總是喜歡同旅途中的同路人交談,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甚至包括外國人」。
惠俊認為在小學裡兒童們的壞習慣比在幼兒園更厲害。激烈的分數競爭,抑制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會扭曲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我的方法就是放鬆,當大人和小孩都放鬆了的時候,孩子會學得更好。我並沒有對她的未來抱什麼特別的期望,只要她每天快樂就行了。」
為孩子在家構建一片「淨土」
蓉蓉愛悅於大自然的花草,森林和動物。我問她長大了想幹什麼,她無不猶豫的答道,「當一個動物學家」。為了在喧鬧和擁擠的城市裡為女兒創造出一個大自然環境,惠俊和丈夫買下了住房樓最高層的一套住房,這樣他們就可以擁有部分房頂。他們在房頂搭設了一個綠色茵茵的植物園,還養了金魚和一隻小狗。
惠俊就這樣盡力地為女兒提供一個既能保護天性,又能最大限度滿足女兒從事其熱中的活動的學習氛圍。然而她在家中的這片「淨土」也很難長久維持。如果蓉蓉要在中國生活下去,她最終還是要去上學,去參加高考,畢業後找分工作。這就意味著她最終還是要被中國的教育制度打造。而惠俊認為那樣的教育制度會造成孩子人格的矮化和理想的缺失,甚至於道德的淪喪。她和丈夫考慮著將蓉蓉送出國去學習和生活,這樣就能躲避那樣的教育制度。
歸結起來,兩週前的安吉和惠俊的基本教育方法是適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讓孩子去適合固定的教育模式。他們的教育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孩子學會做人。他們努力地去發現孩子,引導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一定就要犧牲知識教育。瑪麗在智育上也並不遜色,而蓉蓉更是智識超群。
華裔父母們,看了此文你又有何感想或問題?我們歡迎你來函同我們共同分享你的感想或討論你的問題。
作者:吳建國
**孩子教育的熱枕信使
育才小靈通
在子女教育方面,無論你有什麼方面的問題,育才小靈通願真誠為閣下效勞。請您通過書信,電話或電郵([email protected])同育才小靈通聯繫。育才小靈通將會為您廣泛諮詢有關教育學者或部門負責人,與您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孩子牙牙學語了我們沒有準備好
育才小靈通,
我的兒子開始牙牙學語,並很快就要進幼兒園了。對於幼兒教育,我和我先生都很陌生,或者是說還沒有準備好,我們過去在中國大陸經歷的幼兒教育,無論從時間和地點來說,已經不適用了。希望你能介紹一下一些幼兒教育知識。
讀者:趙巧紅
趙巧紅:你好!
澳洲教育部制定了幼年學習大綱,你可以從中瞭解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和育兒方法。兒童的幼年是學習和成長的最重要時候。大綱的目標是希望所有兒童體驗吸引的學習過程,並建立終生的成效。當然這個大綱有些理論化,我們還會向一些有這方面經歷的華裔父母諮詢,為你提供一些實際的育兒經驗。
根據幼年學習大綱的描述,童年是歸屬(Belonging)、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的時期。
•歸屬是滿足人生的基礎。兒童有歸屬感,因為他們和家庭、社區、文化和地點建立了關係。
•存在是關於活在此時和此地。童年是生命中的一個特別時段,兒童需要時間適應‘存在’—有遊戲、嘗試新事物和歡樂的時間。
•形成是關於幼童體驗的學習和發展。兒童在很年幼時便開始建立他們的身份認同,這也會影響他們長大後會成為哪一類型的成年人。
大綱是怎樣運作的?
教育工作者會在不同的托兒地點採用這個新的大綱,包括全日托兒中心,幼兒院和家庭日間托兒中心,確保您的子女獲得高質量的體驗。大綱由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學者、父母和照顧者制定和試驗。
大綱的重點是您子女的學習。教育工作者會和您合作,以便可以深入認識您的子女。他們會按照您的子女的興趣和能力設計一個學習計畫,並讓您瞭解您子女的進度。
透過大綱的五個學習目標,教育工作者會協助您的子女培養:
•強烈的的身份認同;
•和他們的世界的聯繫;
•強烈的幸福安康感;
•信心和投入參與自己的學習;
•有效的溝通技能。
遊戲中學習
對於兒童,從出生那一刻開始,遊戲便已經很重要。透過遊戲,嬰兒和幼童從溝通、發現、想像和創作中探討和學習瞭解周圍的世界。
兒童在遊戲時,他們表達他們所學習和嘗試瞭解的事情,這也是遊戲成為幼年學習大綱其中一個基本原則的原因。
採用這個大綱,教育工作者會引導您的子女遊戲,他們會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和促進學習的戶內戶外環境。
人際關係是重點
如果兒童和關心他們的成年人有穩定的關係,他們會學習得最好,這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兒童在幼年時便建立可信任的關係,他們會感到更有信心並能夠探索和學習。
在托兒地點,如果兒童在感情上感到安全,他們可以培養和其他人積極交往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並逐漸學習承擔責任。
**學者談教育
讓「家長」真正成為「父母」
「家長」的含義是什麼?是家庭的統治者,是孩子命運的掌管者。這樣一個充滿封建專制意味的稱呼,與愛心無關,與現代教育也是完全相悖的。當然,「家長」並不等同於「家長制」,卻是「家長制」的主題內容。《辭海》裡對家長制的定義是,家長擁有對家庭統治權力的家庭制度。在這種家庭裡,家長大權在手,不僅有經濟大權,而且還掌握著全家人的命運。但是現在許多父母的觀念中,還有很多「家長制」的觀念。現在許多報導的未成年人多被打傷,甚至打死的事件中,相當一部分是父母所致。
研究發現,民主型和否定型對孩子的自我接納影響最大。採取民主性的教育,給孩子一定自由發展的空間,多與孩子討論一些問題,肯定他們的努力,鼓勵孩子走向成功。這樣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高,而且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慾望都比較高,容易形成敢想敢問敢干的創新與實踐精神。相反地,否定型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低,而且甘居下游,不相信自己,對前途也是恐懼無望。
現在,在父母看來,未來的社會最應提倡的品行是責任感、誠實和進取,而中小學生則認為是平等待人、責任感、正直和進取。這一點差別,可以看出,孩子更尊重個人價值,注重平等,是平等意識增強的一代。
信息時代的父母和孩子關係與以往不同,孩子的優勢往往超過父母,他們影響父母的能力越來越強,所以我說,21世紀的兩代人應該是互相學習的,互相成長的。再有,要提高孩子的素質,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質。
但現在還有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現象,就是好多諸如「家長會、家長學校、評選優秀家長」等等,家長一詞似乎已約定俗成。所以,我呼籲,既然「家長」一詞含有對孩子不平等的成分,從現在起,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應拒絕這一稱呼,讓「家長」真正成為「父母」。
(摘自《中國家長批判》 作者:孫雲曉)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澳洲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