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麥坪遺址的五大謎團(圖)

兩個時代的墓為何嵌在一起

 2010-04-10 00: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出土的陶罐


五年裡,八次考古發掘,麥坪遺址一次次帶給世人驚喜——

麥坪一帶有著大量史前遺址,包括麥坪遺址、獅子山遺址、龍王廟遺址、大地頭遺址、金鐘山遺址、擺魚遺址、姜家屋基遺址等多處遺址,整個遺址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這些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至4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2010年春天,麥坪遺址因出土大量商周和新石器時代遺物,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幾乎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人來漢源縣大樹鎮,看那塊被劃成了若干個井字的河灘地 ——麥坪遺址發掘現場。不斷有來訪者追問:「又發現了什麼寶貝?」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瀑電考古隊領隊看來,麥坪的價值,並不是找到金沙「太陽神鳥」和三星堆「凸眼面具」那麼簡單。

5年的考古發掘,麥坪遺址已經出土文物幾十萬件。「現在,我們接觸到的遺址不過是大渡河中游文化遺址的十分之一。」考古學者說,還有太多的謎團尚待解開。

謎之一:

200多座房屋基址,是誰在規劃這個小社會?

4月1日,記者到達麥坪遺址時,領隊和他的隊員們正忙於最後的「收穫」。自2006年開始對該處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至今他們已在這裡幹了5個年頭。

發掘現場,一條明顯的直線讓考古學者驚嘆:遺址中的一排居室是沿著一格直線修筑的,這在目前考古發掘中非常罕見。「這是最早的街道雛形」。

麥坪遺址上,古人留下的居住區建築有一房的,也有套二、套三的單元組合房,房門朝向一致。「這種新石器時代的單元組織結構的房址,在川內是首次發現,在全國也很罕見。」考古學者說。

房址可分兩大類。一類為干欄式建築,平面呈圓形、長方形或近方形;另一類房址有牆體基槽,牆基內大多有圓形柱洞,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其中部分房基內未見柱洞,但殘存有壘筑的牆體。這類房址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室內多有圓形灶,多座房址的北部發現有門道。

考古工作者僅在麥坪遺址就發現新石器時期房屋基址200多座,還有部分墓葬、窯址等。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個4000年前的聚落裡,居住區、工業區(製作器物和工具的場所)、墓地都有明顯的分隔。

「位於漢源縣大樹鎮的遺址呈連續分布狀,相互均有聯繫,出土文物有一致性,其中麥坪遺址規模最大。」考古學者說,可以推測,4000多年以前,這裡應該是一個以麥坪為中心的較大人群聚落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特大型中心城市」。

那麼,又是誰在規劃這個小社會?在那麼久遠的時代,其經濟生活發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謎之二:

兩個不同時期的墓,為什麼會嵌合在一起?

考古學者把記者帶到麥坪遺址的墓葬區,只見長方形的石棺有序地分布著。石棺大小不一,「這些石棺是根據主人的身體大小而定的,長的有兩米左右,短的才幾十厘米,短的應該是小孩子的。」考古學者說。記者發現,那些石棺都是用當地的片石拼接而成。

最讓考古學者驚嘆的是,發掘出的一口石棺被後來的一具土坑墓切去了一角,兩個墓嵌在了一起。通常,人類先有土坑墓,然後借用石材為棺,土坑墓的年代較為久遠,而石棺墓的年代則相對較近。「這兩個墓,應該是兩個不同時期的。」那麼,在同一個堆積層上,以更古老的土坑墓方式侵入了相對年代近的石棺,它們兩個到底誰先誰後?兩個相互嵌合的墓講述了怎樣的生死故事?

在庫房裡,記者見到了兩隻擺放在一起的陶罐,一隻花紋清晰規整,另一隻看上去只是用手指隨意掐了些花紋。「它們的製作時間應該有1500年左右的跨度」,卻為何一起在麥坪現身?

謎之三:

尖底罐等器物的背後,蘊藏著古人怎樣的生活?

剛剛出土的一把柳葉型青銅劍,讓四川師範大學教授段渝愛不釋手。通常考古界認為,柳葉型青銅劍是商周時代的我國中原的產物,但麥坪的這把劍出土時旁邊別的器物年代更久遠。「如果能夠得出這把劍就是本地的產物,又將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啊!」這位研究人類文化的專家感嘆道。

在麥坪,出土最多的是一種尖底罐,幾乎在每一座墓穴裡都有,它們往往以三個一組的形式,安置在主人的腳底。有趣的是,這些尖底罐與我國其他地方出土的尖底罐有明顯的區別:沒有實用性,而是單一的祭祀用品。為安放這些尖底的罐子,麥坪人還專門製作出了一種特別的底座。

「顯然,麥坪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形式。」考古學者說,為了弄清楚它的文明形態,還要把所有的骨骸都取走,進行性別種族、DNA分析,然後才可能得出結論。「目前麥坪遺址只是在進行野外發掘,更細的實驗室工作還沒有進行」。

考古學者介紹,2006年發掘時出土了很多陶器、細石器等,為了搞清楚這些東西的確切年代,他們曾到北京進行過碳十四檢測,當時實驗室數據顯示,這處遺址的碳顆粒距今4000年至4500年。至此,麥坪遺址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成為定論。

「從出土的石器可以推斷,當年麥坪的農業已經較發達。」考古學者說,但當年的人種植哪種農作物,尚無結論。通過對出土的大量陶片進行復原,考古專家發現,當年麥坪的陶冶工藝十分發達,陶罐、陶缽、圈足器、平底器、圜底器,器類雖然不多,器身紋飾卻非常豐富和精美。

謎之四:

他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

那麼,4000多年前生活在麥坪的人類,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就在麥坪的對岸,還藏著一個更古老的文明遺址——富林文化。1960年,雅安地區地質普查時,採得石器材料100多件,經鑑定為舊石器時代遺物。富林文化成為我國南方發現的第一個公元前10萬至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形成於1萬年前的富林文化,和出現在4000年前的麥坪文化,相距不過10多公里,那麼,麥坪遺址是否是富林文化的延續呢?

「富林文化與麥坪遺址年代之間有5000多年的缺口。」考古學者說,但在麥坪遺址發現的少部分石器中,與富林文化特有的小石器有些相似的特徵。比如,它們都是用兩塊石頭相互壓制而成。但由於缺少更多的證據論證,麥坪遺址是否是富林文化的延續,很難得出結論。

那麼,生活在麥坪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是不是從其他地方遷徙來的呢?

「 從漢源周圍的同時期遺址來看,大渡河中游考古文化,既不同於成都平原考古文化,也不同於岷江上游的考古文化。初步看來,這是一支單獨發展的文化,它沒在任何地方出現過。」考古學者說,大渡河中游考古文化周圍僅有西昌的安寧河遺址與之有聯繫,其出土的陶罐,紋理相似。但安寧河遺址晚於麥坪遺址,我們只能推測,安寧河遺址的文化有可能是從麥坪過去的。

麥坪遺址不僅僅是一個新石器時期遺址,曾有一段時期它一直處於不間斷的發展和繁榮之中。

曾經的麥坪文化消失了。這又是一個謎。

謎之五:

卵石或粗砂層沉積,佐證傳說中這裡是一片海?

「看嘛,那些就是古河道留下的痕跡,以前這裡的水面要寬得多。」指著周圍山體的橫截面上的沙和鵝卵石,46歲的居民李西才告訴記者一個當地人都知道的「秘密」。

「這裡以前是一片海。」李西才聽到外婆講這個傳說時,還是騎在牛背上玩耍的孩子,但卻對此深信不疑。

漢源縣城外,大渡河兩岸有兩座山頭,南邊的叫山羊坪、北邊的是炒米崗。很久以前他們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山被劈開了,海變成了河,這是在漢源流傳已久的古老傳說。遺址上工作的當地人和看熱鬧的漢源人都點頭說,聽過這樣的故事。

關於「史前海洋」的說法,記者在考古學者那裡也找到旁證。他介紹說,在幾年來的發掘中,他們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在大約海拔830米的地方,也就是麥坪遺址的高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卵石或粗砂層沉積。「這樣的地質結構很容易讓人想到海洋和湖泊」。

遺址中大量出土的網墜也在述說著「打漁的故事」。記者在臨時庫房裡看到,圓形的網墜的個頭很小,直徑不到5厘米。「這樣的墜子,不可能在波濤洶湧的河流裡使用。」李西才說。如果這裡曾經有一片海,海邊的生存條件也許會比現在的大渡河邊的更好,有規劃的社會更容易實現。

来源:四川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