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現在成為中國社會的公害了,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 上的提案,據說有一半是針對高房價的。從總理到部長的各級領導,都表態要解決高房價問題。
銀行系統自然要充當中國政府調控的馬前卒。據《中國證券報》報導,中國央行和銀監會2月22日聯合發文要求,對於經金融機構盡責調查發現或經國土資源部門、建設主管部門查實存在囤地、炒地、捂盤惜售等違法違紀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金融機構不得發放新增貸款,已有貸款要迅速採取保全措施。這份《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強調,對房價上漲過快的地區和城市,銀行要加強區域風險評估,適當提高貸款條件。各金融機構不得為爭奪客戶而隨意降低貸款標準。要進一步完善房地產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嚴禁對項目資本金不足、「四證」不齊等不合規的房地產企業或項目發放貸款。
此前個人房貸收縮可以看作是壓縮需求,此番針對房地產公司的信貸收緊,那就是削弱房屋供給能力,從抑制房價上面看,這是非常失措之舉。但如果真的是一視同仁壓縮房地產企業信貸,讓市場預期房價走弱,這項措施即使是心理按摩,那也是通脹預期管理的政治舉動,這也還說得過去。但事態顯然不是市場想像的那樣。
最近一週,市場頻頻傳來中央企業獲得商業銀行巨量信貸額度的消息。中國中鐵3月10日與中國農業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農業銀行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向中國中鐵提供總額為1100億元的意向性融資額度。這是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獲得的最大一筆銀行授信額度。之後,農行正式向葛洲壩集團授信200億元。3月15日,中材集團與廣東發展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發銀行將為中材集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和50億元的授信額度。與商業銀行相比,政策性銀行亦不甘落後。3月8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中國進出口銀行今年以來第二次向央企伸出信貸「橄欖枝」。今年1月份,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500億元《金融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麼多信貸資金嘩嘩地流向央企,央企怎麼用?
有研究機構統計,截至3月15日,今年北京成交的22塊非工業用地中,有12塊為央企背景房地產商拍得,央企拿地項目首次超過五成,成為絕對霸主。特別是在 「兩會」後,央企拿地熱情高漲。3月15日,央企接連製造了北京的總價地王和單價地王。目前,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還有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開展了房地產業務。據說國資委要加強管理,要求其退出,可現在房地產行業熱得發燙,這些涉足地產行業的央企或者地方國企,真的甘心退出? 「兩會」期間,在全國範圍內製造了多個「地王」神話的中國海外集團總經理孔慶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一個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國企,進行土地儲備的做法無可厚非,「人們經常把商品房比作麵包,把土地比作麵粉。一個做麵包的企業去買麵粉,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但問題是,你要不是國企,你上哪裡去貸到買麵粉的錢呢?
央企實力雄厚,成為銀行信貸傍大戶的好對象,這沒有什麼問題。銀行現在都是上市公司,都是在市場中混飯吃,光靠紅頭文件活不了。但即使傍大款,也得有個規矩。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明確表態,任期內解決高房價問題,但央視二套節目此後打趣說:「房價不是總理說了算,而是總經理說了算」。哪個總經理說了算?現在看來,確切說是央企總經理說了算。
價格決定成本,而非相反。因此,高房價決定「地王」迭出,而非相反。這其中邏輯,經常被大眾和媒體誤解。就中央來說,抑制高房價方式,一種是緊縮貨幣抑制需求,不過這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好比讓病人進冰窟冷凍治療高燒。高燒是退了,人最後也翹辮子了。這招代價太大,不是迫不得已,中央不會出手。另一種,就是擴大房屋供給。這就要地方政府擴大建設用地供應量,銀行再加大房地產業信貸投放,讓地產商沒日沒夜加班多蓋房子。現在呢,反而搞地產信貸「精確緊縮打擊」!如果僅僅是讓大家看空地產行業也就罷了,這也是通脹預期管理嘛。卻偏偏給央企國企放水,讓資金從這個口子流入地產行業,讓人不禁狐疑:莫非政府幫著攆走不相干閑散資金,好讓長子們吃獨食?
安邦認為,作為信貸政策,應當是公平合理的,彼此之間不能有矛盾衝突。現在實行地產信貸政策,其實邏輯混亂,讓人莫名所以,非但不能抑制房價高漲,反而加大市場對中央財經政策目標的狐疑。
(註:安邦諮詢公司是中國內地一家獨立智庫機構,專注於財經與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該機構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