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姚新中教授在英國工作生活的第二十年。
姚教授是國王學院成立不久的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他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來到威爾士大學攻讀宗教學博士學位,此前他在人民大學主修哲學。
姚教授在接受採訪時笑說自己留在英國非常"意外",因為出國的時候並沒有想著一定要留在這裡。
離開威爾士大學之後,姚新中博士先後在英國幾所不同的大學做研究、執教、繼而成為管理者。我問姚教授,留學生畢業後如何能夠獲得在大學工作的機會,他侃侃答道:
"在英國,機遇確實存在,但是競爭非常激烈。大學裡的工作,無論是博士後,還是講師,申請的人非常之多。所以說機會是給那些有才華、有才幹的高層次人士,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進入高校的研究機構。"
不久前我採訪到現在北愛爾蘭女王大學管理學院任講師的熊榆,他的觀點與姚教授一致,"在英國的一百多所大學裡,優秀的研究型大學每年可能只有五、六個位置的空缺,所以競爭非常激烈。"
姚新中教授的總結更加直接,"對水平一般的人來說,能夠進入優秀英國高校的機會不大,畢竟大學裡的職位空缺不但針對英國本國畢業生,而且對歐洲、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國家,這麼多的人都在申請同一個職位。"
經濟不景氣時期,不少人在畢業後選擇重返校園充電,也有人在試圖躋身進入工業界受挫後,轉而想試一下在學術界的運氣。或許在大學任職,薪酬沒有在工業界高,但是如果因此而認為這個領域入行的"門檻"低,那就大錯特錯了。
姚教授分析說,從留學生的角度來講,大部分人到英國來學習一年到三年,短短几年的時間並不能大幅度提高他們的能力,"也許他們的理論知識豐富了一些,英語水平提高了一點,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作經驗的積累,如果退一步講,就這樣回國的話,他們找工作的競爭力也不大,因為現在國內的競爭同樣激烈。"
出國留學潮發展到21世紀的第十個年頭,越來越多的人會贊同姚新中教授的看法--曾幾何時,擁有一個英國的文憑在回國後備受歡迎,現在則不然,僅僅有一張海外的學歷證書不能在找工作時為畢業生增值很多,所以畢業後的學生努力在英國找到一份工作,積累些經驗是絕對必要的。
"如果可能的話,要實際工作上一段時間。英國畢竟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化'方面做得比較好,所以與此相關的機會在英國稍多一些。如果能在這方面有所鍛練的話,回國後會發展得更好。"
二十年前的老留學生給21世紀的新新人類提出的中肯建議是:好好利用時間,好好提高語言,紮紮實實地把知識學好,機遇就不會太遙遠!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老留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