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靠給男人當二奶才能過上好日子,這邏輯有點令人匪夷所思,難道婦女解放了幾十年、男女地位平等了半輩子,這怎麼一下子就像回到了舊社會男人三妻四妾的年頭。
蝸居之痛廣而言之有兩點,一是人要有個窩為什麼這麼難,不是有人說了嗎,大學生沒資格成為有房族。這話有一半道理,有一半是混蛋邏輯。憑啥說大學畢業生就不能有個窩,連兔子都有個窩,難道人連兔子都不如?有道理的部分是說了實話,大學畢業生就是買不起房,咋地,不信,這是現實。一個社會民眾能不能賣的起房、能不能居者有其屋那可不是小人物說想就能做到的事。小老百姓能想、能作的事只有一條,我有沒屋,沒屋了我該咋辦?這就衍生出蝸居的第二個命題,蝸居之痛到底痛在了哪,小老百姓不想痛就可能做到不痛的問題。
要有個屋有很多辦法,在這點上男性肯定就不如女性了,為啥,這叫先天不足。男人多了個東西,卻少了個玩藝,老天爺造物主就這麼公平。所以蝸居之痛的第二個之痛就是女性成了附屬品、成了男性世界的玩偶,當然回報也不會低,低了,這男性的尊嚴和價值就沒了。小小的窩繁衍成大道理,馬克思理論的精華,資本論。
由蝸居引出第三個問題,是不是天下所有的女人只有當二奶才能過上好日子,才能比不當二奶的女人活得更痛快,也不必為一個窩發愁?其實這世界上不當二奶的女人多了去,有美滿幸福的家庭也不計其數。這裡關鍵是要看女性有沒有真正的社會經濟地位,女性這半邊天到底撐起來了沒有。
在美國,女性很獨立,給男人當二奶的事絕不能說沒有,但這樣的女人少之又少。美國女權運動的結果,使女性在教育和收入上與男性處於基本平等地位,那女性已沒必要靠依賴男人而活著,自然二奶也就不流行了。
美國《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稱,經濟危機中,男性失業率大增,而女性卻較易於就業。這場經濟危機不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且使女性的社會角色變得更加突出。
2009年10月,美國進步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現在勞動力大軍中有一半是女性,而女性在美國家庭中已成為養家餬口的主力,這改變了美國很多事情。該報告和美國媒體的一些評論認為,從1970年到現在,美國已悄然完成了一場"性別革命",也就是女人當家。
越來越多的美國女性成為負擔家計的主要之人,許多女性將教育視為獲得機會和更好收入的橋樑。更多的女性,不論其背景、階層如何都快速地加入接受高等教育大軍的行列。低收入的母親受益於社區學院的低廉學費,也能接受大學教育。在今日的美國,獲得高中畢業文憑的人群中,女性佔了52%。獲得大專學位的人群中,女性佔了62%。獲得大學學士學位的人群中,女性佔了57%。獲得碩士學位的人群中,女性佔了60%。獲得職業性學位的人群中,女性佔了50%。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群中,女性接近一半。所以說,女性地位的提高源於經濟地位的上升,而經濟地位的獲得,又源於更多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
教育提高了美國女性的收入,但是性別上的不同使得女性在接受各種程度教育後都與男性存在著差距。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所學專業對其職業生涯中的收入有很大影響,即使是大學畢業女性往往是在中低收入的職業就業。例如,在註冊護士中,91.7%的就業人員是女性。中小學教師中,81.6%是女性。在幼兒園教師中,97.8%是女性。
與此同時,女性在一些高收入行業中也佔據一定比例。如美國的律師和法官中,36.5%是女性。內科和外科醫生中,31.8%是女性。牙科醫生中,25.4%是女性。土木工程師中,11.8%是女性。電子工程師中,7.8%是女性。飛機駕駛員和工程師中,3.4%是女性。
可以說,現在的美國既不是一個男人的世界,也不是一個女人的國家,這是一個兩性相互合作、持續溝通、共同期待並依據規則對利益平等分享的社會。美國女性接下來的使命是,在收入上與男性徹底拉平,甚至一些領域超過男性。試想,在這種環境下,女性還需要靠給男人當二奶來生存嗎?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蝸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