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孤兒,構成一種新的特殊移民形態,目前人數大約有3萬多人,而且以每週100多名、每年5000多名的速度快速遞增。來自中國的被領養兒童增長最快,但歷年總數不算多,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推算,美國有中國養女約22880人,遠遠低於來自韓國的兒童。
領養一個中國孤兒,通常要花費1.5萬美元,至少要等待18個月,這是國際領養中時間最長的。不過領養者仍然願意等待,因為從中國比較容易得到健康的嬰幼兒,在中國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與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使不少健康的女嬰遭到遺棄。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華裔與亞裔作為模範少數民族,華裔子女會讀書的印象可能有一點影響。而種族歧視觀念在大多數美國人心中和美國社會中已成為歷史。因此,儘管中國人不像俄羅斯人一樣是白人,也不像南美一樣鄰近美國,但領養者仍為數眾多。
被領養女孩感受天壤之別
被領養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些被收養的孩子不會覺得孤單的。」研究人員阿特伍德說 。領養父母不辭勞苦,帶中國女孩參加各種學習與活動,如週末的漢語班,讓她們與同膚色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並希望她們長大後能掌握漢語。
一些民間團體也適時推出相關活動。50歲的詹姆斯還經營一個收養中國兒童家庭的網站。
許多社會團體都針對領養兒童組織相關活動。耶魯大學的土生華人學生協會組織「兄弟姐妹:領養華人兒童耶魯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參加的幼兒大多四五歲,活動項目有:校園遊戲、「夜市」、有獎活動、根據菜譜自做中餐以及東方傳統娛樂活動等,豐富多樣。2002年4月13日第一屆,參加者有60個領養兒童及其家人,80名耶魯志願者,共約200人。第二屆增加到240人。
通過對康涅狄克州的一家華文學校的調研表明,孩子們並不反感週末中文班的學習,但相當一部分並不十分自願。父母隨堂伴讀,耳濡目染中國文化,有的還非常熱心地充當志願者,義務承擔各項事務。帶著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美國父母也接觸、瞭解中國語言和文化。
民主總統候選人克里家族因為收養重慶女孩方方,一家人也跟著學習與瞭解有關中國的一切。克里的姐姐柯勒說,從吃餃子到中秋節嘗月餅,過新年的舞龍、舞獅,隨著孩子學習中國文字與文化,他們知道得愈多,就愈覺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決定要讓方方同時學習中國及美國文化。
SUZAN夫婦在前往成都前,就請華人朋友列印了一張日常用語詞彙,在飛機上就跟筆者學起來,如「不」、「餓不餓」、「要」等。她與丈夫很激動,她說:「我等了將近三年」,她拿出照片,端詳著,充滿慈祥與希望。女孩有點兔唇,但經過手術後已經好多了。夫婦倆憧憬著未來,「我要教女兒說英語,將來送我的女兒去學漢語,學鋼琴......」
這些被領養而成為美國人的中國女孩,從中國孤兒院走向溫馨的異國家庭,從被救濟到被寵愛,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