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戲說,我國古代也有"大世界"式的遊樂場,而且其規模、功用與上海的"大世界"相比毫不遜色,戲曲史上叫做"瓦舍",又稱"瓦子"、"瓦肆"。《辭海》:"瓦舍,也叫瓦肆、瓦子,宋元時大城市裡的娛樂場所。"
為什麼名曰"瓦舍"呢?宋代學者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作了如是解釋:"瓦舍,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內中的"來去聚散",指的是到瓦舍理娛樂看戲的各式人等。
中國戲曲源於先秦時期,經歷了漫長的初級階段,進入兩宋趨於成熟。隋唐時,民間戲班往往在神廟裡演出,因有廟必有祭,祭佛祭神的方式之一,便是歌舞戲曲。大凡神廟裡都建造有布列祭品的露臺,這露臺正可用來演戲,臺前有供善男信女焚香叩拜的一方空地,正好成了看戲的地方。
北宋王朝建立,唐末五代亂世終結,進入全國統一時期。亂後得治,百廢俱興,中原地區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各個大中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日益繁榮,固定與流動人口急劇增加。眾多的戲班子看準了這能大把賺錢的商機,紛紛進入人口稠密的城市演出,娛樂場所--瓦舍應運而生。
瓦舍最先出現在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且是與時俱增,至北宋末年,已是遍佈皇城。據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汴京城內有朱雀門外新門瓦子,舊曹門朱家橋瓦子,梁門外州西瓦子,舊封丘門外州北瓦子,又有保康門瓦子、桑家瓦子、中瓦子、裡瓦子,計有八處之多。
瓦舍有多大?《東京夢華錄》也有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三個瓦舍,平均有十六、七個"勾欄",即現在所說的戲院、劇場,其寬廣可想而知。從此書對單個瓦舍的記載,瓦舍之大也可見一斑的了:"州西瓦南自汴河岸,北抵梁門大街......約一里有餘。"
瓦舍聚集了各類時興表演,據《中國戲曲發展史》載,表演的品類不下數十種:如小唱、嘌唱、雜劇、傀儡、雜手伎、球杖踢弄、講史、講小說、散樂、舞旋、相扑、掉刀蠻牌、皮影戲、弄蟲蟻、諸宮調、商謎、合生、說諢話、雜班、叫果子......
如同現在的娛樂場所一樣,瓦舍除了各種演出、表演外,還有店舖、攤點,大都是飲食業的飯店、酒家,糕點、果品;還有相應的服務業,諸如賭場、青樓、剃剪、看相、賣卦,為看客們提供吃喝玩樂的"一條龍服務"。
由此可知,當時的瓦舍熱鬧非凡,引廣大遊客流連忘返,"終日居此,不覺抵暮"、"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東京夢華錄》)。南宋時,京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的瓦舍,也是人流擁擠,熙熙攘攘,請看宋人張端義在《貴耳集》中的記述:"臨安中瓦在御街,士大夫必遊之地,天下術士皆集焉!"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瓦舍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