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琴的文化內涵(圖)

 2009-12-15 21:3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在這一方面,伯牙的經歷可稱為後世的典範。傳說,伯牙曾跟隨成連學琴,雖用功勤奮,但終難達到神情專一的境界。於是成連帶領伯牙來到蓬萊仙境,自己划槳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終不見成連先生回來。此時,四週一片寂靜,只聽到海浪洶湧澎湃地拍打著岩石,發出崖崩谷裂的濤聲;天空群鳥悲鳴,久久迴盪。

見此情景,伯牙不禁觸動心弦,於是拿出古琴,彈唱起來。他終於明白成連先生正是要他體會這種天人交融的意境,來轉移他的性情。後來,伯牙果真成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為"聖人之器"的琴,演奏時自然有其獨特而嚴格的規範。《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會彈琴時,便要妹妹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這時講到:"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 "又說:"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確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諳琴道,才識過人。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張入世哲學,重視人生的現實問題,強調藝術對人倫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古琴首當其衝地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唐代薛易簡在《琴訣》中講:"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反對人們強加於自然的各種行為。道家最理想的音樂應該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的境界。從某種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對音樂的,究其實質,他們主要是反對藝術形而下的層面,強調藝術形而上的境界部分。莊子進一步將音樂分成"天籟"、"地籟"與"人籟"三類,認為只有"天籟" 才是音樂的最高層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對人工彫琢的音樂。這深深影響了以後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淵明、歐陽修、蘇軾等。陶淵明的琴桌上常年擺著一張琴,既無弦也無徽。每當他酒酣耳熱、興致盎然時,總要在琴上虛按一曲。後來李白有詩寫道:"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從中我們不難悟出道家思想對琴樂的滲透與融合。

来源:華夏風韻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