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儒雅的大明朝文人

 2009-11-23 01: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明太祖朱元璋戎馬得天下後,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太祖敕令京城設立國子學堂(國家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或稱太學),令九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及民間 通文義的少年俊秀到國子學堂當學生。天下平定後,太祖詔令恢復科考制度,各府、州、縣考選秀才及舉人入國子學。並特地賜給少年舉人(14歲左右)李擴、趙 惟一、董昶等衣服蚊帳等日用品,其中特別聰慧的李擴等人還被召入文華殿及武英堂說書,太祖謂之曰"小秀才"。

依明初定制,"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學校有二:曰國學(國子監),曰府、州、縣學。府、州、縣學諸生入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 也。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明史• 選舉一》)"監生學習至一定年限,分撥到政府各部門實習政務之事,稱"歷事"或"歷事監生"。實習凡三月,經考核,上等者報吏部候補,但須回監再學習一 年,始正式授官。

孝慈皇后(馬皇后)也非常重視國學教育及朝庭後備人才的培養。由於國子監生大部分是各地經科考選送至京的秀才或舉人,不一定都是富家子弟。監生入太學後吃 住由國家供給,而為了免除家庭貧困監生的後顧之憂,"孝慈皇后積糧(從自己的俸糧中節省出來)監中,置紅倉(紅漆的小型米倉)二十餘舍,養諸生之妻 子。(《明史•選舉一》)"不僅如此,孝慈皇后還頒懿旨,歷事監生中尚未娶妻的,由皇后從自己的俸錢中出資,"賜錢婚聘,及女衣二襲,月米二石。(《明史 •選舉一》)"

由於皇帝及皇后都非常重視教育,所以整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及各地學校的建立在洪武初期的幾年間就恢復了,那麼大明朝的文人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呢?

週歲禮、童關禮、冠禮

據明萬曆年間的學者瀋榜編撰的《宛署雜記》記載,明朝時期的風俗,孩子出生後,週歲時要行週歲禮,家人要為小孩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由於古人相信天命,所 以週歲禮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八仙桌或床上擺放各種物品,如銀製或木製的玩具筆硯、書冊、算盤、秤、刀劍等,讓小孩爬上去抓取,大人則根據小兒抓取的物品及 其先後次序來判斷小孩將來的志向,富貴人家及貧民百姓皆然。俗稱"抓週"或"撾周"。明朝時期,從京城的國子監到地方府州縣的學校,只要能成為學校的廩生 (秀才),學生吃住均由國家供給,因此即使貧民百姓也可送兒子入學。但是,如果沒學成或在學校學習期間違反規定犯事者(後面將簡介),將被學校黜降(斥 退),不僅要給學校當一段時間的伙夫,而且總計吃了國家的多少糧食都要由家長設法退還。因此,貧民百姓一般會重視抓週時自己兒子的志向才決定是否送孩子入 學。

週歲禮的最後,要給孩子戴"百家鎖"或"長命鎖"、"記名符"、"項圈"等,有的地方還風行向鄰居每一戶人家乞討一根線,將此線編織成 "百家線",穿在長命鎖上。"記名符"則是讓小兒拜附近寺廟或道觀中的僧道為師傅,成為其記名弟子,並佩戴僧道所畫的符籙,以驅邪祛祟,卻病延年。當時的 老百姓認為,此舉能保命,防止小孩夭折,故富貴人家及貧民百姓皆依此俗。

男孩長到十二歲時,還要舉行"童關禮",即去掉小孩脖子上戴的長命鎖,表示小兒已經度過了危險的童年,長大成人了。

中國古代成人禮中,很重要的一個禮儀就是冠禮(女子為笄禮),據《禮記•冠義》中的規定,男子二十歲必須舉行加冠之禮,天子、諸侯可提前至十二歲,表示其 已經成人。大明朝制度則規定男子十五至二十歲均可舉行冠禮。由於《禮記》還規定了:"禮不下庶人",因此明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不需要舉行冠禮。而據《明史 • 庶人冠禮》載:"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下及庶人,纖悉備具。"也就是說,明太祖規定普通老百姓(庶人)也要舉行冠禮,並規定庶人冠禮的具體內容,主要是參 照朱熹的《朱子家禮》而在儀式上有所簡化。但是《明史•庶人冠禮》中也說了:"然自品官(九品以上的官員)而降,鮮有能行之者,載之禮官,備故事而已。" 據筆者考證,明朝時期,普通百姓之家如果出了一個讀書人,則會舉行冠禮。

文人的冠服

大明朝的服飾集漢唐服飾之大成,而又有獨創之處,若將各階層人士各種場合所穿戴的服裝集合在一起來評價,其衣冠典麗多採,美不勝收。依明太祖洪武初年規定,全國士庶一律用明代特有的"網巾"在頭頂束髮,頭戴明代特有的方巾(四方平定巾)。

據《明史•輿服》記載,未授官或退休的文人(儒士)、州縣在學學生(生員)、京城國子監學生(監生)的服裝,經過了幾次變動才定下來。洪武三年,明太祖詔 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武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員衣,自領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實際上穿戴時,沒有要求衣服要剪裁的這麼準確, 因為有些學生尚在成長之中。洪武二十四年,有大臣向太祖提建議,"士子巾服,無異吏胥(官府小吏),宜甄別之",因此太祖敕令工部製作文人的服裝樣品若 干,並親自甄選裁定,經過三次的試作才定下來。儒士、生員、監生服裝名曰"襕衫","襕衫"的衣服式樣始於北周,後世沿襲,宋、明、清時為秀才舉人的公 服。因其於衫下施橫襕為裳,故稱。不同朝代"襕衫"的樣式上存在著顏色搭配上的差別。如宋朝時,"襕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為裳,腰間有辟 積(襞積,衣服上的褶襇)。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宋史•輿服志五》)"明朝時,襕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黑邊)。

在明朝,經會試及殿試後及格者稱為進士;殿試中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據《明史》及《大明會典》記載,狀元的服裝為:"狀元冠二梁,緋羅(深紅色絲綢)圓 領,白絹中單(裡衣),錦綬(錦制綬帶),蔽膝(圍於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紗帽(紗制官帽,樣式如烏紗帽但不是黑色),槐木笏,光銀帶(銀飾 腰帶),藥玉珮,朝靴,氈襪,皆御前頒賜,上表謝恩日服之。"文中"二梁"本為古冠名,古代以冠上的梁數區分官職的級別,不同朝代規定不一樣。明朝時,六 品、七品官戴"二梁冠";而明朝的狀元冠用"二梁",它有一個意思是考中狀元者,授官當在六品或七品之間。"藥玉珮"是指經藥物煮煉過後的玉石,其色澤光 潤,稱藥玉,用藥玉做的玉珮。狀元的冠服在殿試後皇帝欽點狀元時頒賜,狀元過後需上表謝恩,然後才穿戴。

明朝時進士的服裝請觀看2009年美國神韻藝術團演出的節目《大明風》,演員所穿戴的服裝即為明朝時期的進士服,"進士"其實就是學有所成,可以被授予官 職的文人。據《明史•輿服三》記載:"進士巾如烏紗帽,頂微平,展角闊寸餘,長五寸許。"明朝洪武年間即規定了,狀元及進士均由御賜烏紗帽。或許有觀眾會 問,為什麼演員所戴的烏紗帽不是黑色的呢?因為狀元及進士是准官員了,但尚未被授官職,所以烏紗帽不是黑色的,準確的說應該稱為"進士巾"。其實最早的 "烏紗帽"出現的南朝宋時,那時的 "烏紗帽"也不全是黑色的。明朝時,宮中的女官有一種冠服也戴"烏紗帽",這種"烏紗帽"也不是黑紗做成的。"宮人冠服,制與宋同......弓樣鞋,上 刺小金花。烏紗帽,飾以花,帽額綴團珠。結珠鬢梳,垂珠耳飾。(《明史•輿服二》)"

狀元及進士的服裝也只是穿幾天而已,除狀元的服裝外,進士的服裝過後都要送到國子監收藏。"(進士服)廷試(殿試)後頒於國子監,傳臚日服之。上表謝恩 後,謁先師行釋菜(祭祀至聖先師孔子之禮)禮畢,始易常服(襕衫),其巾袍仍送國子監藏之。(《明史•輿服三》)"文中的"傳臚日"是指殿試公布名次之 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比如四月初四日殿試,則三天後的初七日為"傳臚日"。狀元及進士被授予官職後,即 有專門的官服。

大明朝的教育制度

明朝時期學生必學的書本與唐宋時期差不多,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在明清時期又稱為"四子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 部儒家的經典。此四書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錄,故合稱"四子書"。《五經》即《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經義的部分主要以朱熹的《十三經集注》為準。明太祖有鑒於前朝科舉考試之流弊,因下詔於德才兼備的舉人中取士為官,每三年大比,太祖 均於殿試中親自策題或面試把關。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太祖詔曰:"漢、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文學而不求德藝之全。前元(元朝)待士甚優, 而權豪勢要(朝廷要員),每納奔競之人(常常接納那些鑽營取巧熱衷名利的人),夤緣阿附(這些人攀附和阿諛權貴),輒竊仕祿(以不正當手段謀取官職)。其 懷材抱道者(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恥與併進(恥與阿諛之輩為伍),甘隱山林而不出。風俗之弊,一至於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明白經義 並以道德修身)、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朕將親策於廷,第(評定)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朝廷內外,中央及地方)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 官。 "

漢唐以來,教育制度最完備的就數明朝。洪武二年,太祖在京城設立國子監後,即諭中書省大臣曰:"(譯自《明史•選舉一》)歷代學校的教育,到元朝的時候其 弊端是最嚴重的。那時的朝野上下,頹敗之風盛行,學校雖設,但名存實亡。天下大亂後,兵禍連年,人們只知道戰爭,習練兵器,已經忘了如何祭祀天地神明。朕 卻認為治國必須以道德教化為先,而道德教化以學校為根本。現在京城雖然有了太學,但全國各地的學校還沒有設立起來。因此,宜令各郡縣均設立學校,聘請德才 兼備的儒士為師,教育學生,講論聖人之道,使天下士庶的風俗日漸回歸正道,讓國家治理成先代聖王的太平盛世時期。"

府州縣學校

當時朝廷設立十三個布政使司,分管天下140府,193州,1138縣。另有邊疆少數民族的(羈縻)府19,州47,縣6。縣以下還有衛、所的行政區域劃 分。從洪武三年開始,全國各地的府、州、縣甚至衛所均開始興建學校。其建置為:府管轄的學校設教授(領國家俸祿的學官,以下同),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 一名(相當於現在的校長)。俱設訓導,府四名,州三名,縣二名。生員(學生)之數,府學四十人,州、縣以次減十。師生按月供給食米,每人六鬥,有司給以魚 肉。學官的月俸按級別不同而有所差別。據《明史•選舉一》記載:"生員雖定數於國初,未幾即命增廣,不拘額數。"也就是說,學生的數量雖然在洪武初年有定 制,但後來隨著全國人口的增加,讀書之風氣在全國盛行,學校學生的數量就沒有限定得那麼嚴。由公家提供膳食補貼者稱為廩膳生(廩生,有定額),定額之外的 稱增廣生(增生),自己解決吃住,但可根據學習成績成為廩膳生。

又據《明史•選舉一》記載:"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從漢唐以來,學生入學時,均於《五經》中選取 一經先學習,學通一經後,才能學其它的書本,資質魯鈍之輩,有可能窮其一生都不能學通一經。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四書》、《五經》每一本書的內涵都很 大,並不是現在的人想像的那麼簡單;當然對古代的名家而言,就不同了。唐• 王維曰:"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唐•李商隱:"當為萬戶侯,勿守一經帙。"、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等等均言其事,這是古代讀書人必經 的一個過程。

明朝的地方學校將科舉考試中必考的項目,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騎馬)、書(書法)、數(算術)設科分教。也就是說,除了《五經》中的 一經必學之外,這五科也是必學的課程。教育學生務求其成才,頑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者予以斥退。剛入學的學生稱為附學(附生),吃住必須自家解決。各地設 提學官,每年給府、州、縣的學生舉行考試,稱為歲考。根據考試成績分為六個等級,一二等(學生)皆給賞,三等如常,四等撻責,五等則廩、增遞降一級,附生 降為青衣,六等黜革(開除學籍)。經過考試,有可能附生、增生成了廩生(由公家提供膳食補貼,也稱為秀才);而廩生也有可能降級甚至被黜革。歲考一二等的 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鄉試。中式者即稱為"舉人",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舉人才有資格進京入國子監深造,或直接參加禮部的會試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明代對學校的教官也有一整套嚴格的考核制度,不僅有文化考試,而且還要依據所教學生出人才(中舉及中進士)的數量評定成績,不合格者一樣會被黜革,丟了"鐵飯碗"。

學校對學生的管制更為嚴格,"生員入學十年,學無所成者,及有大過者,俱送部充吏,追奪廩糧。(《明史•選舉一》)"也就是說,十年寒窗,還考不上舉人, 或犯大過的,都要送去各衙門當小吏使喚,拿一點微薄的俸祿,過此一生。以前曾經吃了國家多少糧食的,全部要退還給國家。什麼是犯大過呢?凡接受贓款贓物、 姦淫偷盜、冒充他人籍貫、嫖宿娼妓、居喪之期娶妻妾,犯事嚴重者,"直隸(京城)發充國子監膳夫(伙夫),各省發充附近儒學(學校)膳夫、齋夫,滿日(期 滿後)為民,俱追廩米。犯輕充吏者,不追廩米。(《明史•選舉一》)"

南京國子監

上面所講述的是地方學校的規定和教學內容。而京城的國子監學風就更濃厚,規定也更嚴格,因為能進入國子監的學生一般都算是朝廷的後備官員了。國子監的學生 主要有幾種來源:舉人稱為舉監(生),只要是在地方考中舉人的,都可進入國子監深造,當然也可直接參加進士的考試(會試),會試落第的舉人一般也都進入國 子監再學;而直接由府州縣保送的生員,稱為貢監(生);朝廷有品級的官員子弟入學的稱為蔭監(生);富家子弟援例捐納財貨入監讀書的稱為例監或捐監 (生);不管是怎麼進入國子監的,都要有一定的學習基礎,目不識丁的人是進不了國子監的。

南京的國子監就等於是大明朝庭唯一的一所大學(永樂十八年遷都北平後則有南北國子監之分),校長稱為(國子)祭酒,還有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 錄、典籍、掌饌、典簿等教官若干人。每月的初一、十五全校放假一天,除此之外,每天都要上課。國子監分成六個堂,名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 業。每個堂再根據學生的人數分為幾個館,類似於我們現在學校的班級。每天早晨,祭酒、司業坐堂上,屬官自監丞以下至典簿,以次序肅立堂上。唱名,諸生上前 作揖畢,教官質問經史,監生拱立聽命應答。然後再回館授課。

學習的內容除了《四書》、《五經》以外,兼及劉向的《說苑》,以及朝廷的律令、書法、算術、洪武十八年朝廷頒布的法律文件《御製大誥》。每月測試學生《五 經》、《四書》義各一道,詔、誥、表、策論、判(案)、內科(朝廷內法律條文)二道。每日練習書法二百餘字,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智永、歐體、虞 體、顏體、柳體的字帖為法。每次考試都會計積分,文理優秀的每次計一分;次者半分,再次者沒分數。一年中積分達到八分的監生,不用參加進士的考試就可直接 授予官職。比如:"洪武二十六年,盡擢監生劉政、龍鐔等六十四人為行省布政、按察兩使,及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官。(《明史•選舉一》)"

監生不僅吃住無憂,而且還可給假省親、結婚、奔喪等。每逢大節慶時均給賞錢。但管理也很嚴格,監生中,每班選一人當"齋長",配合教官督促諸生功課。衣 冠、步履、飲食等各個方面,都必須嚴格遵守禮儀法度。晚上一定要在監住宿,有故而外出必須先報告給本班教官,並讓齋長帶領請假的監生將事由報告給祭酒批 准。監丞負責記錄每一個監生的過錯,有不遵守規章者書之,三次犯錯的責罰,四次犯錯的監生就遣送回原籍。使用學校的堂宇宿舍,每天的飲食澡浴,都有嚴格的 規定。回鄉省親、婚姻等,以道路遠近給予期限。違限者謫貶到遠方的衙門當小典吏,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當上正式的有品位的官員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學風及嚴格的管理,所以歷科的進士及狀元大多數都是出自於太學(國子監)。比如洪武二十一年(西元1388年)廷試,明太祖親自閱卷,國子 監的監生任亨泰被認為是 "對策詳明,以天下為己任",擢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太祖敕令在太學中建狀元坊。洪武二十三年,連中三元的狀元許觀,也是經過太學深造後考中的,所以他 的名字也被鐫刻在太學的狀元坊上,以後就成了定制,凡是經過太學深造後考中狀元的,均在國子監中立狀元坊。

科考取士

明清時期,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一般是三年舉行一次,由各府州在八月份左右舉辦,鄉試合格者即稱為"舉人",鄉試第一名 的稱為"解元"。舉人及國子監中學習優秀的監生才有資格參加第二年二月份在京城由禮部主辦的"會試",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都可參加當年四月初由皇帝 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 身 "。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由禮部主辦的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分為三場,一般是以二月初九日為第一場,過三日為第二場,又三日為第三場。初場試《五經》中的經義二道題,《四書》義一道; 第二場論一道;第三場策一道。中式後十日,復以騎(馬)、射(箭)、書(法)、算(術)、律(令)五事試之。都合格了才算是"貢士",會試第一名的稱為 "會元"。然後參加殿試,以確定中進士的名次,"貢士"一般都會中"進士"。殿試中一甲第一名者稱為"狀元"。如果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 "連中三元"或稱"三元及第 "。大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三元及第的僅有兩人,商輅,許觀。

文武全材的大明朝文人

從以上的簡介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整個教育體制是中國歷史上最完備的一個朝代。因此,在這種教育體制下造就出來的人材也一直被後世所稱道。以下筆者只簡單介紹幾位。

大名鼎鼎的解縉(西元1369年-西元1415年),洪武三十一年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他不僅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詩歌、書法、散文等方面有很高的造 詣;而且為人耿直,剛正不阿。他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著名的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即出自解縉之手筆。

楊慎(西元1488年-西元1559年),明朝的大文學家,書畫家,與解縉、徐渭被後世稱為明朝的三大才子。正德六年(西元1511)年狀元,授翰林修撰。為官稟直方正,又以忠言直諫為後世稱道。

王世貞(西元1526-西元1590年),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嘉靖二十六年(西元1547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他以詩文望重於世,與李 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明朝"後七子"。他提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文風,獨領當時的文壇二十年。

還有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吳中四大才子"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徐禎卿、文征明。

大明朝的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注重文武雙全的人才培養,不僅在府州縣學校的教學內容中就有武學方面的課程,而且在鄉試及會試中都要考騎馬和射箭等武學科 目。因此,縱觀大明朝約三百年的歷史中,能被稱為軍事家的幾位朝廷官員,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如于謙,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進士,官至宰相,明朝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相信很多人還會記得于謙寫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毛伯溫,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進士,官 至兵部尚書,明世宗有詩讚其曰:"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翁萬達,嘉靖五年(西元1526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他曾親自帶領大明將士馳騁 疆場多年,打了很多勝仗,使敵軍聞風喪膽。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進士。盧像升,天啟二年(西元1622)進士;史可法,崇禎元年(西元 1628)進士。等等。還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鄭成功,也是科班秀才出身,十五歲即成為廩生;只是因為時局的原因,朝廷沒有再開進士科考試了。抗倭名將俞大 猷,早年也是科班秀才出身,後來又改參加武舉考試,嘉靖十四年(西元1535年)獲第五名武進士。

中國古代的教科書,不僅教給人做人的道理,還教給人治國安邦的政治軍事才能。筆者上面所列舉的大明朝著名的軍事家、將領,每一位又都是有節氣的文人,深受後人景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