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搖籃。華夏文化的共同體在這裡形成,並以此為中軸,繁衍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從歷史的眼光看,華夏族的中原文化,當是中華文化這條巨流的主幹,而地處黃河流域的三晉,其文化在中華古文化的總體中自然佔有突出地位。
一、思想文化
(一)法家思想
三晉地區是法家的主要發源地,戰國時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於此地。公元前 475年左右,新興地主階級在許多國家相繼掌權。為了進一步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發展封建制,鞏固自己的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在本國開展變法運動,其中 主要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以及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次,法家人物申不害,以法治國15年,使韓國一時間國治兵強。還有趙國人慎到,主張法治, 代表了法家"重勢"的一派。至於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是趙國人,他援法入儒,批判地繼承和改造了儒家關於王道和禮治的思想,又總結和吸取了法家推行霸 道、實行法治的思想和經驗,使他的新儒學成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政權之需求的新學說。而韓國大思想家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繼承其法家前輩 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集權主義法治思想體系,為地主階級最終建立起全國統一政權做出了巨大貢獻。
法家是三晉思想文化的主體。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法家思想在鞏固和強化封建帝王的統治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從單純政治學原理的意義上加以探討,人們都不得不讚嘆法家的卓越貢獻,也正因如此,三晉文化才能在中華古文化中處於顯著地位。
(二)縱橫家思想
三晉是春秋戰國時代中原逐鹿的必爭之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董說《七國考》)各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的焦點始終糾結於此。再 加上三晉地區從晉國開始,就較之齊、魯少有傳統家法制的約束,至春秋中後期,異姓卿大夫實力強盛,不僅同公室爭權,而且相互火拼。在這樣複雜的政治鬥爭 中,自然而然就為法家和縱橫家準備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史記•張儀列傳》)其中最著名的有魏 人張儀和公孫衍,前者是"連橫"策略的倡導者,後者則是合縱策略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這些縱橫家經常身佩數國相印,"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孟 子•滕文公下》)是當時各國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他們的思想構成戰國時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環節,為中華古文化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兵家思想
兵家文化當首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是一次不僅對三晉,而且對整個中華文化都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趙武靈王為增強軍事實力,毅然決定仿效北方遊牧民 族,把"博衣大帶"的華夏服飾改為上衣下褲的"胡服";廢除傳統的車戰和步戰,改用"騎射"。這一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並 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列傳》)其他名載史冊的兵家人物還有魏人吳起、尉繚,趙將廉頗、趙奢等,他們的事跡和思想都 為中國軍事文化增添了絢爛色彩。
(四)"養士"思想
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士"階層的崛起。特定的社會條件為中下層知識份子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最佳機遇,一時間眾星璀 璨,群英薈萃。與士階層的急劇膨脹相適應,上層貴族的"蓄士"、"養土"之風逐漸盛行,而由於三晉之地激烈的政治鬥爭分外需要人才,便出現了許多以"養 士"聞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國初期的魏文候和後期的信陵君,以及趙國的平原君。特別是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中的信陵君和平原君,他們曾先後"養士"數千人, 雖然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但也有許多傑出人才,或者可以稱為"異能之士",為兩國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顯然,"養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識、尊重 人才。儘管它是戰國時代的特殊產物,但卻是中國知識份子成長發展史上的一段不可磨滅的佳話。
二、科學技術
(一)農耕
三晉地區的先民自以農耕著稱。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春秋時代,牛已被三晉人民用作農耕。鏟、犁、鋤、镢、夯、錘等許多種類的農具在公元前六世紀晉掉公時已被 廣泛使用。在耕作技術上,晉人繼承了周人的治田經驗,不斷翻耕,以提高土壤肥力,農田中耕也已普遍推行,"農產品種類有谷、麥、豆。冬小麥的種植也早於 秦、齊等地"。
(二)天文
公元前 360年左右,齊人甘德和魏人石申把所測量出的恆星星座彙編成冊,稱為《甘石星經》,而五申所著《天文》一書中,就載有 115顆恆星的位置,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臘人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星表約早 200多年。石申的星表詳細記述了28宿等星座的方位及有關數據,標明瞭恆星赤道座標的位置,用以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運行位置 變化。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觀測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水利
由韓國水工鄭國設計開掘的鄭國渠,干渠故道寬24.5米,渠堤高3米,深約1.2米,全長150多公里,整個工程極為壯觀。三晉地處黃河流域,是我國水患 不斷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金天氏後裔臺駘修筑了晉國大澤的堤防,趙、魏兩國則在各距黃河25公里處建築了堤防。魏文侯時,西門豹治鄴,曾建成"引漳水溉 鄴"的水利工程,並開鑿了12條溝渠。魏國還建設了另一項主要水利工程--開鑿鴻溝,將黃河水引入河南中牟縣的一個大湖泊--圃田澤;又鑿大溝把澤水引出 來,一直通到國都大梁,此項工作歷時22年才完成。
除此之外,三晉人民在冶鑄、釀酒、陶瓷、採礦、畜牧、醫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文學藝術
(一) 詩歌
遠在4000年前的唐虞時代,在今天的晉南一帶就流傳著《卿雲》、《南風》、《康衢》、《明良》等歌謠。如果說這些民歌還難以確定是三晉所出的話,那麼, 屢被先秦典籍所稱道的《大章》、《大韶》、《大廈》等樂章,則確實是三晉地區最早的詩歌了。我國第一部詩歌《詩經•國風》中,屬於三晉的有《魏風》7篇, 《唐風》12篇,約佔"風"部分的12%。值得指出的是,這19篇詩作,在思想和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完全可以作為《詩經》及其"風"部分的代表。
(二)散文
遠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就留下了晉人的心血。此後的《尚書》也有晉人的言語。《國語》和《戰國策》的作者雖然難以確定,但從其中的內容來看,肯定有相當部 分出自三晉文士之手。至於諸子散文中的《荀子》和《韓非子》,更是三晉文學中的瑰寶了。而流傳甚廣的諸多先秦寓言中,也有不少是採自三晉大地的民間故事。
總之,三晉的文學藝術在中華古文化中也佔據了明顯的重要地位。
来源:
一、思想文化
(一)法家思想
三晉地區是法家的主要發源地,戰國時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於此地。公元前 475年左右,新興地主階級在許多國家相繼掌權。為了進一步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發展封建制,鞏固自己的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在本國開展變法運動,其中 主要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以及秦國的商鞅變法。其次,法家人物申不害,以法治國15年,使韓國一時間國治兵強。還有趙國人慎到,主張法治, 代表了法家"重勢"的一派。至於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是趙國人,他援法入儒,批判地繼承和改造了儒家關於王道和禮治的思想,又總結和吸取了法家推行霸 道、實行法治的思想和經驗,使他的新儒學成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政權之需求的新學說。而韓國大思想家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繼承其法家前輩 的基礎上,建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集權主義法治思想體系,為地主階級最終建立起全國統一政權做出了巨大貢獻。
法家是三晉思想文化的主體。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法家思想在鞏固和強化封建帝王的統治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從單純政治學原理的意義上加以探討,人們都不得不讚嘆法家的卓越貢獻,也正因如此,三晉文化才能在中華古文化中處於顯著地位。
(二)縱橫家思想
三晉是春秋戰國時代中原逐鹿的必爭之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董說《七國考》)各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的焦點始終糾結於此。再 加上三晉地區從晉國開始,就較之齊、魯少有傳統家法制的約束,至春秋中後期,異姓卿大夫實力強盛,不僅同公室爭權,而且相互火拼。在這樣複雜的政治鬥爭 中,自然而然就為法家和縱橫家準備好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史記•張儀列傳》)其中最著名的有魏 人張儀和公孫衍,前者是"連橫"策略的倡導者,後者則是合縱策略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這些縱橫家經常身佩數國相印,"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孟 子•滕文公下》)是當時各國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他們的思想構成戰國時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環節,為中華古文化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兵家思想
兵家文化當首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這是一次不僅對三晉,而且對整個中華文化都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趙武靈王為增強軍事實力,毅然決定仿效北方遊牧民 族,把"博衣大帶"的華夏服飾改為上衣下褲的"胡服";廢除傳統的車戰和步戰,改用"騎射"。這一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並 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列傳》)其他名載史冊的兵家人物還有魏人吳起、尉繚,趙將廉頗、趙奢等,他們的事跡和思想都 為中國軍事文化增添了絢爛色彩。
(四)"養士"思想
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士"階層的崛起。特定的社會條件為中下層知識份子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最佳機遇,一時間眾星璀 璨,群英薈萃。與士階層的急劇膨脹相適應,上層貴族的"蓄士"、"養土"之風逐漸盛行,而由於三晉之地激烈的政治鬥爭分外需要人才,便出現了許多以"養 士"聞名的政治家,比如魏國初期的魏文候和後期的信陵君,以及趙國的平原君。特別是作為戰國"四君子"之中的信陵君和平原君,他們曾先後"養士"數千人, 雖然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但也有許多傑出人才,或者可以稱為"異能之士",為兩國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顯然,"養士"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識、尊重 人才。儘管它是戰國時代的特殊產物,但卻是中國知識份子成長發展史上的一段不可磨滅的佳話。
二、科學技術
(一)農耕
三晉地區的先民自以農耕著稱。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春秋時代,牛已被三晉人民用作農耕。鏟、犁、鋤、镢、夯、錘等許多種類的農具在公元前六世紀晉掉公時已被 廣泛使用。在耕作技術上,晉人繼承了周人的治田經驗,不斷翻耕,以提高土壤肥力,農田中耕也已普遍推行,"農產品種類有谷、麥、豆。冬小麥的種植也早於 秦、齊等地"。
(二)天文
公元前 360年左右,齊人甘德和魏人石申把所測量出的恆星星座彙編成冊,稱為《甘石星經》,而五申所著《天文》一書中,就載有 115顆恆星的位置,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臘人依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紀測編的星表約早 200多年。石申的星表詳細記述了28宿等星座的方位及有關數據,標明瞭恆星赤道座標的位置,用以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運行位置 變化。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觀測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三)水利
由韓國水工鄭國設計開掘的鄭國渠,干渠故道寬24.5米,渠堤高3米,深約1.2米,全長150多公里,整個工程極為壯觀。三晉地處黃河流域,是我國水患 不斷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金天氏後裔臺駘修筑了晉國大澤的堤防,趙、魏兩國則在各距黃河25公里處建築了堤防。魏文侯時,西門豹治鄴,曾建成"引漳水溉 鄴"的水利工程,並開鑿了12條溝渠。魏國還建設了另一項主要水利工程--開鑿鴻溝,將黃河水引入河南中牟縣的一個大湖泊--圃田澤;又鑿大溝把澤水引出 來,一直通到國都大梁,此項工作歷時22年才完成。
除此之外,三晉人民在冶鑄、釀酒、陶瓷、採礦、畜牧、醫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文學藝術
(一) 詩歌
遠在4000年前的唐虞時代,在今天的晉南一帶就流傳著《卿雲》、《南風》、《康衢》、《明良》等歌謠。如果說這些民歌還難以確定是三晉所出的話,那麼, 屢被先秦典籍所稱道的《大章》、《大韶》、《大廈》等樂章,則確實是三晉地區最早的詩歌了。我國第一部詩歌《詩經•國風》中,屬於三晉的有《魏風》7篇, 《唐風》12篇,約佔"風"部分的12%。值得指出的是,這19篇詩作,在思想和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完全可以作為《詩經》及其"風"部分的代表。
(二)散文
遠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就留下了晉人的心血。此後的《尚書》也有晉人的言語。《國語》和《戰國策》的作者雖然難以確定,但從其中的內容來看,肯定有相當部 分出自三晉文士之手。至於諸子散文中的《荀子》和《韓非子》,更是三晉文學中的瑰寶了。而流傳甚廣的諸多先秦寓言中,也有不少是採自三晉大地的民間故事。
總之,三晉的文學藝術在中華古文化中也佔據了明顯的重要地位。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三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