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有一日在軍器監的弓弩造箭院中巡察制弩的作坊,隱約聽到兩個小學徒正在爭辯。沈括一時好奇,就走近聽他們談話的內容,原來是一位制弩的和一位制弓的小學徒:
制弓的小學徒說:「你的弩有什麼厲害的?拿起來又重,上箭的時候又慢,一點都不好使!」
制弩的小學徒也不服氣的說:「你的弓射程這麼短,那能跟我這個黨項弩相比!」
原來,熙寧六年(1068)十二月,入內府都知張若水進呈「神臂弓」,這種「弓」其實是「弩」。由於黨項酋長李宏歸順朝廷,就把他所設計的偏架弩(現已不知為何叫此名。)送給了朝廷。由於這種弩在天津園試射的時候射程遠達五百多公尺,所以皇上特別重視,交代軍器監仿製後還要將仿製品送到延和殿驗收。在驗收時,由於禁軍衛士不習慣這種威力強大的弩,一時無人能擊中百公尺外的鐵甲,但張若水親自試射以後,發現連連擊穿鐵甲,化解了大家的疑慮,並於進一步的試射中,證明可以擊穿雙層的鐵甲。因此皇上十分激賞,下令配屬於部隊。由於試射時產生的疑慮,許多人不明就里,議論紛紛,兩個小學徒所談的就是這種弩。
沈括想了一想,正好利用機會說明一下,消除大家的疑慮。於是,他就打斷了兩個人的爭執。兩人一見沈括來了,連忙退到一邊,向他行禮,不敢再多言。沈括略帶嚴肅的說:「工作的時候還有時間吵架?來,考考你們一些基本知識。」他指了指放在一旁的神臂弓半成品,問道:「神臂弓是用什麼材質啊?」
制弓的小學徒連忙搶答:「弩身用堅硬的山桑木,弩梢用檀木,『馬面牙發』用銅製,弦是用麻繩。」
「那弩前端的圓環是什麼作用呢?」
制弩的小學徒說:「圓環的正式名稱是干鐙,因為戰士們射擊後在裝填往往必須彎下身子,射擊數發之後就會疲勞,因此只要用腳踏住干鐙,站姿也可以進行再裝填。」
「那莫大小尺寸要怎樣才合格啊?」沈括又問。
弩身長三尺二寸(約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尺),弝(ㄅㄚˋ)長四寸,兩閃(弝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公尺)。」制弩的小學徒一口氣說出來。
沈括笑著說:「很好!很好!可是你們知道弩所使用的箭和一般弓所使用的有什麼不同嗎?」你們分別說說看。
制弓的小學徒搶先回答道:「朝廷於熙寧七年曾下令製造『入陣弓箭』,將箭分為三等,長度都在二尺九寸至六寸之間(0.8-9公尺)。」
制弩的小學徒則羞赧的說:「這我還沒學到,不過聽作坊的前輩師傅說過神臂弓的箭大約只有數寸長而已。」說完不好意思的搔了搔頭。
沈括接著說:「你們說的很好,弩箭較短的原因是因為弩箭的飛行速度較快,不需要像弓一樣的長箭身來穩定飛行。而且張弓和張弩的拉距也不同,所以會有兩種箭長度不同的情形。另外,你們知道為什麼弓和弩這兩種兵器都需要生產嗎?」這麼一問,兩位小朋友反倒不似之前的針鋒相對,開始對沈括的問題納悶起來。想了一會,兩個小學徒只好說:「大人明示,小人等確實不知。」
沈括見兩位小朋友答不上話來,心裏也想近日朝廷推行新法,對於武備極為重視,軍器監的工作也比平時多出許多,無怪乎兩個小朋友容易起衝突,利用這個機會化解化解也不錯。
他清了清嗓子,緩緩的說道:「弓和弩是互為表裡的兩種兵器,他們各有各的優點。先說弓吧!在製造上,弓的構造簡單,容易就地取材大量製造,重量又輕,射程雖不如弩,但也有八百尺(250公尺)之遙。射速上可以比弩快六到十二倍。這就是弓歷久彌新的原因。」
「如果就大人所說,那我們又何必造弩呢?」造弩的小學徒不滿意的說。
沈括笑著說:「別急,別急,我還沒說完呢!弩的存在當然很重要,否則何必花如此多的錢來造弩呢?軍隊打仗時靠的是戰術,有時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弩的價值在於它的射程、貫穿力以及準確度,它的射程比弓要遠出一倍,它可以貫穿兩層鐵甲,由於弩只要將弦固定之後就可以專心瞄準,不像弓還要同時拉弓和瞄準,準確率也較弓為高。」「朝廷現在和外族作戰,遭遇的多半是騎兵,而我朝多是步兵,野戰遇到敵軍騎兵衝鋒時,往往支持不住,無法在敵軍接近時給予重創。因之弓弩這類的射遠武器很重要,在敵軍在一千七百尺外時,可以用床弩這種大型武器來攻擊,等到敵軍接近至一千七百尺以內就可以用神臂弩(532公尺,神臂弩的最大射程)來進行攻擊,敵軍接近至八百尺(250公尺)左右就可以開弓射擊。當然並不是敵軍一到這個距離就射擊,還必須瞭解敵軍的動向,等進入有效射程進行齊射效果最好。這就是互為表裡。懂了沒?」
兩個小朋友這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弓和弩的作用後,也就知道沒有什麼好爭的。告別了大人,回到各自的作坊去了。沈括望著兩個人的背影,想著朝廷的軍事上還有許多改革措施不為人所知,想想自己尚未完稿的《九軍陣法》和《修城法式條約》,也急急忙忙的回到自己的官署去了。
相關資料:
《夢溪筆談‧器用門》327條
324熙寧中,李定(宏)獻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首,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
《宋史‧兵志》
《玉海‧兵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小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