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狀元的傳奇人生
考試,自古以來就是國人從小到大必須不斷邁過的"門檻"。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在即將落幕之時,誕生了最後一個狀元,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要說劉狀元及第之事,確還有些意思。
劉春霖出身貧寒,從小胸懷抱負,立志刻苦讀書,長大成才,博取功名。因此,他自幼勤學好練,少年時便能寫出一手好文章好書法,令一些文人雅士刮目相看。光緒年間,他連續科考,院試中秀才,鄉試中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適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清廷舉行恩科會試,他又中試,緊接著在殿試中獨領風騷,一舉奪魁,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科狀元。
劉春霖及第狀元內幕,傳聞極多。一說會試第一名本是譚延闓,但閱卷大臣擔心"譚"字會使慈禧太后聯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於是將第一名改為朱汝珍。但光緒帝卻認為朱的文章不佳,而把原定為探花的劉春霖晉升為狀元。再一說法是閱卷大臣選定的第一名為朱汝珍,但慈禧太后看到朱的卷子後,即刻將其姓氏與朱元璋聯繫起來,並從"珍"字聯想起被她害死的珍妃,等等。這些儘管與朱汝珍實不相干,但卻觸及了慈禧的敏感神經,令她從內心感到隱痛、厭惡,於是便把朱的試卷棄之一旁,再去翻閱其他卷子。當看到劉春霖卷子時,慈禧不禁為之一喜:一是劉之試卷字體娟秀、文章亦優,二是"春霖"之名,有"春風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劉之籍貫"肅寧",又有"肅靖"、"安寧"之意。這一切在迷信心理嚴重的慈禧看來,對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都是吉兆,於是便選中劉春霖為狀元。北京孔廟先師門內矗立的高大進士碑林,一排東數第一座便刻有劉春霖之名。
劉春霖及第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並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回國後,他歷任咨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辛亥革命爆發,他曾一度隱居家中,以讀書、弈棋為消遣,不參政事。北洋政府時期,他在政府裡又擔任過一些文職工作,曾兩次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因此名噪一時。但在當時各派軍閥明爭暗鬥、政治腐敗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有所作為,只能以超然物外的態度在官場生活,便於1928年憤然辭官而去,先居上海,後移北平,脫離政界,終日以詩書、字畫為友,聊以自慰。儘管如此,劉春霖亦未忘國事,喪失氣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政府總理鄭孝胥派人以宣統帝名義,邀其出任偽滿洲教育部部長,劉卻明確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斷然拒絕了鄭孝胥之邀;1933年,冀、魯、豫受災嚴重,劉為移民成員之一,為安置災民四處奔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佔領北平,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高官厚祿為誘餌,請劉春霖出任北平市長,遭到劉的當面怒斥。王惱羞成怒,派兵抄走劉歷年珍藏的書畫及家中貴重物品,並將全家趕出門外,流落街頭,從而使他身心遭到極大摧殘,久病不癒,1944年與世長辭。劉春霖博學多才,在古文字和金石學等方面尤有造詣。他工於書法,尤擅小楷,至今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可見他的書法備受書法界推崇!劉春霖所處封建社會之末,一生經歷複雜、坎坷,雖滿腹經綸,但在社會動盪背景之下,才華未能施展。他在《六十自述》詩中談道:"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位崇高行"。這正是他一生中大節的真實寫照。
以上文字摘自學苑出版社出版的《日下回眸--老北京的史地民俗》,題目為編者所加。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I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