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玉器有著偏愛是由於玉出於石。在遠古時代的原始生活中,石器是一切生存條件依賴的器物,爾後石器在歷史演進中逐漸汰換,玉便在先民的移愛下,脫穎而出。
玉的採集
華人社會雖有悠久的尊愛玉器的文化傳統,但是在本世紀科學技術引進玉作業之前,在採礦與彫琢上,都沿用相當原始的基本方法。
人們對於玉器有著偏愛是由於玉出於石。在遠古時代的原始生活中,石器是一切生存條件依賴的器物,爾後石器在歷史演進中逐漸汰換,玉便在先民的移愛下,脫穎而出。
在山一隅─山間鑿玉
玉有山產水產之分,產地不同,採取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角閃玉與輝石玉都屬於變質岩礦物,礦脈多分布在崇山峻嶺中,所以入山開採是近代的事。
而臺灣花蓮的角閃石玉礦也是在光復以後才大量開採。開採山產玉可以得到體積龐大的玉材,這也是清高宗乾隆時玉琱風格轉趨厚大結實的原因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圖山子",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玉工所雕的。一般來說,山產玉是不如水產玉的瑩澈,但產量豐富是水產玉所不能及的。
在水一方-河中撈玉
雖然玉礦多蘊藏在山間,但長年累月風化作用,使得山邊周圍的岩石鬆動瓦解。小塊的玉隨著夏季融化的雪水,由高山上滾落而下,瀋積在河床上,河中撈玉便成為最重要的採玉法。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時代,主要的玉材都是在河中撈取的,俗稱"籽玉",或是"水材"。
這些玉子的圍岩在山中曾經風化,隨著大水沖刷滾落時,所剩餘貼附著玉外表的玉皮,已經過水蕩砂磨而剝落得所剩無幾了。由這些玉璞外表己可看出裡面玉石色澤的好壞。另外,硬玉有外皮,軟玉是沒有外皮。一般所謂軟玉的外皮,事實上是玉石經過長期的水衝日晒,在玉的表面成一層顏色,這種所謂的玉皮,在清朝乾隆時代,經由玉工的巧思,創作出許多巧作。
河道裡的玉一部分是積存在河底的,經大水沖刷而顯露出來。一種是在每年五、六月間,大水暴漲的時候,隨著水衝下來。每年採玉的量多少要看水的大小而定,所以採玉的時期在大水之後的秋季最為適當。水材的玉是由河裡採取的,也就在水裡採玉,當地人便把採玉叫"撈玉"。採玉的大多在秋天明月的夜晚,在河邊觀察。玉璞聚集的地方,因為反射月光而顯得特別明亮,這時候就可以入河撈玉了。
如果河床乾涸,也可以依相同方法在沙中揀拾,就是所謂的"沙產玉"。當時水中所撈的玉數量多且質地溫潤。山中開採可採得巨大玉材,但品質較差。前面說過水產玉經過風化滾動的剝皮作用,所剩餘玉的部分,自然是緻密而溫潤,與山中石夾玉,玉夾石塊再被人力鑿而下的山產玉,當然不一樣。山材每每是石夾玉,玉夾石,本來就不太好辨認。有些玉石外觀總包著一層厚皮,一定要剖開才能知道是否有玉。有些玉石很薄,一看就知道是石或玉。雖然如此,辨識玉石還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在眾多頑石中,找出藏玉的石塊。功力高的玉工,不只能用銳利的眼光鑑定裡面有玉無玉,還能知道這塊玉的成色。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揭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