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開國宰相趙普就以得:"半部《論語》治天下"標榜。這部統治了專制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其意義真的那麼深遠?論語開篇第一章就談到"天地人之道"。天人合一,信仰足可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孟子曾經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古以來,一個國家興亡一定要牽扯到:天時、地利、人和。俗話說: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三國怎樣分析天地人之道呢?古時就有:天地人三國開國帝王天地人各得一而各得一方。
曹孟德得天時而令天下
曹操曾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智者也。
其中的"機"可謂是天時了。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是他得天時的最好回答。
從此,曹操開始呼風喚雨了,移花接木,羽化國中國,海納百川,招賢納士凌空漢天下,從而附會天下,鏟除異己。
憑著天時和統一大業的信仰,魏武揮鞭,獨霸一方。
孫仲謀據江守祖業
劃江而立,獨守霸業。可謂是18歲的孫權權宜之舉。威望和地盤都已父兄輩打出,一個現成的基業坐享其成。
值得驕傲的是手下還有許多為他賣命的智勇雙全的魯肅、周瑜和張昭等人。
可謂是最有福氣的霸主。
憑著得地利劃江而治,還有成霸業的信仰而獨立孫吳。
劉玄德攬人分天下
一無所有的劉備,可謂是仕途坎坷。走拜袁紹,後轉曹操,溜之劉表,年邁才得天下。
唯一值得提的只有他身邊的兄弟和臥龍諸葛了。
劉備也是有福氣的人,一無所有的他,只有靠得人和得天下了。
一出山,就有兩位智勇雙全的結義兄弟,後得諸葛,乃是天賜良機。而且他們都鞠躬盡瘁,為他賣命。
才得以一席立足之地,而爭霸一方。
縱觀歷史和今天,對三國天時地利人和各執一見:"天時、地利、人和"之說是通過《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的,書中提到,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實際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吳三方都是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只不過各有側重。
曹操不僅得天時,同樣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現在他佔據的是當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區;同時,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謀士和將領對他忠心耿耿,各盡其才。這些因素決定了魏國在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中處於最強的優勢地位。曹操的這種戰略優勢,即便是歷經赤壁之敗也沒有動搖過。
劉備與孫權也並非不得天時。亂世出英雄,如果他們不是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就不可能形成獨霸一方的勢力。只不過他們得天時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戰略發展時機上始終處於劣勢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與曹操相抗衡。在"地利"方面,劉備與孫權一樣,佔有軍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樣佔有經濟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孫權在赤壁之戰前沒有形成人和,內部分裂成主戰主和兩派,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最終促成了東吳內部團結一心。
魏蜀吳三國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綜合實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其實,他們之所以成功,緣於他們對一統的信仰,這種信仰驅使著他們各霸一方。都用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只是側重點不一樣了,也是當時主觀原因所使然。
- 關鍵字搜索:
- 《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