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朱皇帝的「敏感詞」

 2008-12-15 01:3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經常到網上論壇瀏覽、發帖的人都知道,國內大多數論壇都設有"敏感詞"過濾功能。如果網友所發的帖子中有所謂"敏感詞",是不能順利發帖的。殊不知,這"敏感詞"由來久矣,其"發明權"當歸明太祖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出身貧寒,曾做過和尚、參加過被他稱為"賊"的反元武裝。對於這段歷史,他一直有一種非常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明白他的這段歷史,與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們都知道,瞞是瞞不住的,所以他並不諱言自己出身貧賤、當過和尚等事。他親自撰寫的《大明皇陵碑》就有回憶幼時"家道惶惶"、"草木為糧"的窘境,以及他"空門禮佛,出入僧房"的經歷。對於他參加過"賊軍"之事,他曾經公開辯白過,也並不諱言。另一方面,他又擔心臣民們瞧不起他,最忌諱別人提起他的歷史問題。其實,在現在看來,朱元璋的這段經歷並沒有什麼很不光彩之處,即使是市井無賴、遊方和尚,也無可厚非,"英雄不問出身低"嘛!然而,在門閥、等級觀念森嚴的專制時代,卻是不怎麼光彩的。

一直到死,他都去不了這塊心病,整日疑神疑鬼,對臣子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仔細推敲,琢磨臣子們是否在譏諷嘲笑自己。誰若稍有犯忌,他便揮起屠刀,"以區區小過,縱無窮之誅"。

按當時慣例,朝廷每遇大的節日、慶典,內外臣工須進賀表以致賀。內外文武百官諸司進的表箋一般都是由一些從事秘書、教育工作的文吏、學者起草,為的是將表箋寫得華麗生動些,拍好皇帝的馬屁,以求陞官發財。這類表箋多是歌功頌德的陳詞濫調,按說不該有什麼問題,然而卻偏偏有許多人死在這表箋之上。

著名學者、杭州教授徐一夔曾寫了個賀表,吹捧朱元璋為"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不料朱皇帝大怒,叫道:"‘生'者,僧也,以我嘗為僧也;‘光'則剃髮也;‘則'字音近賊也。" 竟因此誅殺了徐一夔。

朱元璋忌諱"光"、"禿"等字眼,頗有點類似於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阿Q也忌諱"光"、"禿"、"亮"等字眼,生怕人們笑話他的癩頭瘡。然而阿Q畢竟無權無勢,別人犯了他的忌,他也只能怒目而視以泄憤。朱元璋則不然,朱元璋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誰若犯了他的忌諱,那便是死路一條。而且朱元璋的文字禁忌比阿Q 多得多。凡是同"僧"、"賊"有關的字眼,甚至是諧音字,如"生"、"光"、"則"、"道"、"盜"、"發髡"、"取法"、"聖"......他都忌諱,一看到這些字眼,他便特別敏感。

下面羅列一些著名的"表箋之禍":

浙江府教授林元亮為海門衛作《謝增俸表》,表內有"作則垂憲"的句子,因"則"字音近"賊",林元亮當即被處死;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作《萬壽表》,以表內有"垂子孫而作則"句被處死;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為按察使作《賀冬表》,因表內有"以則天下"句而被處死;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為布按使作《正旦賀表》,以表內有"建中作則"句禍致殺身;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本府作《正旦賀表》,表中有"睿性生知"之句,因"生知"音近"僧智",蔣鎮於是被殺;

陳州府學訓導周冕為本州作《萬壽表》,以表內有"壽域千秋"句被殺。大概緣於"壽"字與"獸"字同音之故;

澧州府學正孟清為本府作《賀冬表》,因表內有"聖德作則"句而被處死;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賜馬表》,表中有"遙瞻帝扉"句,因"帝扉"音同"帝非"、"帝匪",呂睿因此喪命;

祥符縣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旦賀表》,中有"取法像魏"句,因"取法"音同"去發",賈翥亦未免一死;

毫州府學訓導林雲為本府作《謝東宮賜宴箋》,箋內有"式君父以班爵祿"之句,因"式君父"嫌於"弒君父",林雲慘遭誅殺;

尉氏縣學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表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一句,因"法坤"音同"發髡","藻飾太平"音同"早失太平",許元因此送了性命;

德安府學訓導吳憲為本府作《賀立太子孫表》,表內有"永紹九年,天下有道,望拜青門"之句,據說因為"有道"音同"有盜",吳憲便被抓起來砍了腦袋;

著名學者、處州府學教授蘇伯衡也是因表箋犯忌被捕處死的,如今我們已難以得知他到底寫了什麼犯忌詞語而得罪朱元璋的。《明史》中只是籠統地說他"坐表箋誤,下吏死",蘇伯衡的兩個兒子同時被害;

元末遺儒蔣景高也因表箋之禍而被斬於市......

此類冤案,不勝枚舉,正史、野史所未記載的當會更多。

至於"表箋禍"的起因,黃溥的《閑中古今錄》解釋道:朱元璋當初開科取士,還是非常重視知識份子的,因此他的功臣們大為不滿。朱元璋便教育他們說:"亂世用武將,治世則應用文人。"功臣們則說:"這當然對了。可是這些文人們愛發牢騷,喜歡譏訕朝政,最初往往不易覺察到他們的這些毛病。譬如張九四(即張士誠),原來也對文士儒生以禮相待。可當他請文士儒生替他取個名字的時候,儒生們竟替他取名為‘士誠'。"朱元璋道:"這個名字不錯嘛!"功臣們則說: "《孟子》中有‘士誠小人也'的句子,目不識丁的張士誠怎會知道!"這話令朱元璋打了個寒,想到自己與張士誠差不多,文化程度並不怎麼高,說不準會被別有用心的文人們含蓄地諷刺一下,這怎麼能行!於是,他閱覽文武百官、內外諸司的表箋時特別留心,"表箋之禍"因此而起。

把"表箋之禍"歸咎於功臣勛將的挑撥是難以服人的,真正的原因還在於朱元璋多疑和殘暴的本性。

據傳說,有一年元宵佳節,朱元璋微服出遊。街市上花燈高懸,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花燈上有各種各樣的燈謎。有一個燈謎,謎面是一幅畫,畫上一婦人懷抱西瓜,坐在馬上,馬蹄子相當大。朱元璋熟視良久後,勃然大怒,回宮後立即命令刑部大臣去將做燈謎的人捉拿歸案,活活打死。刑部的官員感到莫名其妙,請求從寬發落。朱元璋氣沖沖地嚷道:"他褻瀆皇后,犯大不敬罪,難道能赦免嗎?"刑部的官員這才猜出謎底。原來,自從李煜令窅娘纏足之後,女子纏足在宋代便開始流行,至明朝初年已經成為民間風俗,不纏足的女子會被人恥笑。馬皇后是淮西人,沒纏足,是大腳。燈謎中的婦人懷抱西瓜(淮西),坐在巨蹄(大腳)馬上,朱元璋便由此聯想到了馬皇后。

朱元璋不僅對本國臣子、文人的表箋深文周納,對外國來的表箋亦是如此。

朝鮮國王李成桂向朱元璋進表箋,據說其中就有"犯上"字樣,朱皇帝一肚子不痛快,但又不能像殺大臣文吏那樣將李成桂抓來殺死,只好降罪於朝鮮使者。朝鮮使者稱其表箋是一個姓鄭名集的人所草。於是,朱元璋發起了淫威,將朝鮮的進貢物品一一退還,並要求引渡鄭集。李成桂不敢得罪這位泱泱大國的暴君,連忙將鄭集送到南京請朱皇帝處置,朱皇帝這才多少消了點氣,將鄭集發配雲南,總算是"皇恩浩蕩",饒了那人一命。但他對朝鮮仍是餘怒未消,令遼東都司不得同朝鮮有任何聯繫,更不許進行民間貿易,道是"永遠絕也"。

"表箋之禍"令大臣文吏們膽戰心驚,以至不敢提筆妄書一字。而每遇朝廷有慶典活動或重大節日以及官員們受到了皇帝的賞賜之時,這賀表謝箋又不能不寫,寫的時候,一旦稍有不慎,不知哪個字就會觸怒朱元璋,招來殺身之禍。朱元璋倒也體諒大臣們的苦衷,順應大臣們的請求,兩次頒布《表箋定式》和《進賀表箋禮儀》,最後又讓翰林學士劉三吾、右春坊讚善王俊華等起草《慶賀謝恩表箋成式》,正式頒行天下諸司。《成式》中對於表箋應該如何寫、哪些是需要避諱的敏感字、敏感詞等等,都作了詳細說明,規定撰寫表箋時須按《成式》填寫,依樣畫葫蘆。

有了《慶賀謝恩表箋成式》,文吏們歡欣鼓舞。雖說文吏們難免還會遭罹文字之禍,但只要避開敏感詞,按要求寫些套話,至少可以免於"表箋之禍"了。從此之後,"表箋之禍"也的確大大減少了。不過,到了明世宗朱厚熜統治時期,"表箋之禍"竟又死灰復燃,如嘉靖三十三年,六科給事中張思靜就因《元旦賀表》中有犯忌之字,被朱厚熜施以廷杖,打了個半死。

除了開列許多表箋中的敏感詞外,朱元璋還規定,老百姓在給孩子取名字時,有些字也是不能用的,如"天"、"國"、"君"、"堯"、"舜"、"禹"、 "湯"、"文"、"武"、"周"、"秦"、"漢"、"晉"、"神"、"聖"等等,還有些詞也要避諱,如"太祖"、"聖孫"、"王孫"、"太傅"、"太保"、"大夫"等等。給天下臣民列出不能使用的"敏感詞",這堪稱朱皇帝的一大發明,也是中國專制文化的一大特色。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