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對大陸台商進行最新調查結果,2008年中國大陸不僅首見「投資環境力」下降丶「投資風險度」上升現象,台商布局策略更已自過去「中國唯一」漸轉為「中國加一」,紛往東南亞丶印度等地思考轉移;而越南則首度進入台商未來布局前10大地區,顯示大陸的營運條件已有顯著變化。
這項調查計畫主持人丶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教授呂鴻德指出,大陸「勞動合同法」丶「企業所得稅法」丶「加工貿易政策」丶「出口退稅政策」丶「土地從嚴政策」等新措施,對台商而言可謂「五箭穿心」,面臨前所未有經營困境。
他說,2008年 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行宏觀政策微調,將原來「雙防」(防經濟過熱丶防明顯通膨),調整為「一保一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丶控制物價過快上漲),除顯示中國大陸政府政策調整力度之快速,也顯示中國大陸政府與時俱進的政策制定心態。
他建議台商,應針對中國大陸宏觀政策變局,妥擬「風險規避」策略,採「多點分工丶多國布局」投資組合,預先規避可能風險。
而為免受政策調整與組織貫性思維衝擊,台商除於經營模式上尋求轉型與蛻變,經營心態上更需掌握中國的政策脈動,妥擬「轉型升級」策略,為下一階段企業永續發展,尋求新的競爭優勢。
早期台商布局中國大陸時,因其他跨國企業尚未進入,台商因而享有「首動利益(first-moveradvantage)」和「先佔優勢(preemptive advantage)」。隨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崛起丶跨國企業逐鹿中原,台商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呂鴻德說,隨珠江三角洲投資環境惡化丶長江三角洲土地稀缺,台資企業不得不面臨轉移據點的壓力。惟究竟將企業往東南亞「南移」;或接受大陸政府安排「西征」,赴西部大開發;或「北擴」,協助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台商應掌握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政策優惠趨勢,妥擬「先佔卡位」策略。
此外,隨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崛起,兩岸企業競爭態勢必將加劇,如何有效進行產業整合與價值分工,對兩岸企業而言,都是刻不容緩課題。呂鴻德認為,「兩岸合,賺世界人的錢」,是當今兩岸企業最佳整合模式。他建議台資企業須具備與中國大陸民營企業競合的思維,而非正面競爭,才能共創雙贏。
由於中國大陸宏觀政策鼓勵企業朝自主創新丶自創品牌丶連鎖加盟等創新價值產業發展,呂鴻德說,台商企業如何思索布局大陸內需市場,深耕自有品牌,已成為突破成長曲線丶再創企業經營高峰的不二法門。
他舉例,像康師傅丶旺旺食品丶統一企業丶正新輪胎丶臺南企業丶法蘭磁丶成霖衛浴丶喬山健康科技丶巨大機械丶華碩電腦丶宏�電腦,皆為台商布局中國大陸丶深耕品牌的典範案例。
1987年兩岸啟動交流,早期赴大陸打拚的第一代台商企業家,平均年齡屆60歲,已至陪養接班人的關鍵時刻。呂鴻德認為,由於台商企業家子女皆受國外知識洗禮,學習科技丶金融丶服務領域之專業,對中國大陸勞動密集型企業接班意願薄弱。
據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2006年公布之「中國大陸台商接班傳承調查報告」,在華東丶華南地區 161家受調查台資企業中,87% 面臨接班傳承問題,顯示妥擬「二代接班」策略,已成台商永續經營關鍵所在。
此外,據英國凱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於2007年發布之「全球少壯CEO排行榜」顯示,全球45歲以下最年輕有為前5名CEO,均為中國大陸CEO;而前10名中,大陸囊括8名;前50名中,有37名來自中國大陸。由此可見,中國大陸企業家年輕化,洽與創業精神漸喪失之第一代台商企業家,形成強烈對比。
據電電公會對當地台商調查,2000至2005年,中國大陸皆呈「投資環境力」上升丶「投資風險度」下降格局,2006丶2007年則連2年「雙漲」,今年首度出現「投資環境力」下降丶「投資風險度」上升的不利現象。由於整體經營條件驟趨嚴峻,如何調整腳步,維持競爭力丶創造獲利,考驗台商應變能力。
不過,正如某位工商大老常說的一句話,企業自依不同市場營運條件,調整其全球營運布局,「那裡環境好,就往那裡去」;面臨種種營運變局,致力永續經營的企業家,相信必有其趨吉避凶的智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