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能源高成本 重挫亞洲工廠

 2008-07-05 09: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全球化的世界本來是"平"的,自從能源價格飆漲,增加運輸成本,轉而使亞洲經濟奇蹟蒙上陰影,這個世界變"圓"了點。

"世界是平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富利曼在2005年暢銷書"世界是平的:廿世紀簡史"裡所提,主要說,全球化世界裡,商品和服務很容易在同一地生產,賣到全球。這是出口型亞洲經濟體的關鍵基礎。

此基礎先決條件是運輸和能源價格低廉。一旦石油每桶要140美元,情況即逐漸改觀。倫敦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詹恩形容:"整個亞洲模式現在都受到壓力測試。"

詹恩指出,"世界已完全改變。過去10年來,中國無數工廠以某種能源成本為建廠假設,我想,使這些工廠活得下去的能源成本已經不再了。"

此改變對亞洲的影響是,利潤不斷下滑,股市和貨幣連帶不斷滑落。

"MSCI新興亞洲"指數近來連告重挫,今年已跌大約23%。史坦普五百的跌幅是14%左右。感受壓力的不只是中國,而是整個亞洲。

在"平"的世界裡,亞洲發展出效率高而且獨立的製造模式:商品原料取自數千公里外,在低工資地區開始製造,然後拿到中國的高科技工廠做技術層次和附加價值較高的完工,最後裝運,賣給歐洲和美國的消費者。

此模式要龐大的運輸能源,而能源成本已巨幅上揚。先在別地製造,到中國完工再出口,比例劇減到44%。

加拿大"CIBC世界市場"資深經濟學家魯賓和塔爾兩人估計,油價每桶150美元的時候,12公尺的貨櫃從上海運到美國東岸,成本將近1萬美元(台幣30萬3800元),是2005年的兩倍。相形之下,同樣的油價,同樣大小的貨櫃,從墨西哥運送的成本只要4000美元。

物價隨成本上升,中國商品價格上升,當然不只令中國及其廠商頭痛,對美國及其貨幣決策者也構成難題。亞洲進口貨低廉,抑制了整體通膨,美國貨幣決策者日子還算好過。

中國補貼能源壓低物價,關鍵是補貼多久。兩週前,中國將柴油和汽油價格提高約18%,是歷來最大漲幅。

全球化效應改變,有人吃虧也有贏家。墨、加、東歐,甚至美國和西歐的製造業會變較有競爭力。鋼鐵業已如此。美國鋼鐵業者競爭力提升,因他們比較接近原料來源,中國的鋼鐵公司必須從巴西或澳洲進口鐵礦。

詹恩指出,全球化以中國為中心,但情況有變時,中國也會成為主要受害者,供應中國並且受益於中國的其他亞洲地區也將受傷。

詹恩說,亞洲企業受到多面擠壓,一方面,貨幣對美元升值構成壓力,另方面,工資和能源成本上升,使利潤受到壓力。另外,美國和歐洲的需求不是減弱,就是停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聯合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