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最近發表社評說,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產業升級和梯次轉移,是中國在這一階段的應時之選。而中部地區在這一輪的變革中所承擔的任務和責任,是改革開放之後未曾有過的。這是因為中部地區對東部產業升級過程中擠出的低端產業和剩餘勞動力的接收,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意義重大,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使中部崛起面對著更大的責任和困難。對中部崛起在中國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北京經濟學家茅於軾在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認為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看:
" 他說的一方面是對的,現在沿海地區勞動力工資還有地價的成本上升,一些勞動力密集產業相對都向內地轉移,使得中部地區有一些機會,這是對的。另外一方面,現在中國面臨著整個的產業升級。從這個角度看,中部地區顯然是處於不利地位,東部地區是有利地位。另外,他只看到市場的一些變化,他應該也看到政府的不同。政府行為是相當有差別的,西部地區的政府行為比較規範一點,中部地區信息不溝通,思想比較保守,這對發展史比較不利。"
美國三一學院經濟系教授文貫中說,由於東部地區產業升級,低端產業被擠出,剩餘勞動力回流到中部,中部農村的剩餘人口在繼續增長。因此,的確有一些經濟學界人士希望利用中部的崛起來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其中一個是中部不能夠吸收的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中部解決它,無非是兩個辦法,一個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中部應該說是有很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另外,我估計當地的物價水平、房價水平要大大低於東部,所以,一個是發展勞動密集型,一個是發展中部的一些城市。如果這些城市能夠走出一條道路來,房價能夠比較低,那就使得工資比較低的、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當中工作的那些民工能夠有條件租房甚至買房而定居下來的話,中部對中國的貢獻我覺得是比較大的。"
但是,文教授說,如果中部最後還是不能控制房價,那麼部分農民即使到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工作幾年最後還是會流回老家,那麼中部對所謂吸收剩餘勞動力的貢獻就還是有限的。文教授對此不表示樂觀:
"因為中國的土地制度裡面有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國家壟斷所有非農用途的土地,所以,在土地被壟斷的情況下房價就變得非常高。"
至於中部在農業方面能否作出較大貢獻,文教授說,由於中部集中了河南、江西、安徽和黑龍江等糧食大省,因此中部在農業生產上還是能發揮出較大 作用。
南方日報的社評提出,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糧食自決是經濟發展的主要保證,今年年初世界範圍的糧食漲價所造成的部分國家的糧食危機就說明瞭這一點。但北京經濟學家茅於軾對此表示完全反對:
"要自由貿易才是糧食安全的保障,糧食自給是不能保障的。不光是糧食,任何一個商品都是這樣。石油你要自給行嗎 ?要靠貿易才能有保障。現代人的生活是靠市場的。不能用政治去幹預市場。現在不是全世界糧食緊張嗎?中國已經被宣布了不禁止大米出口,這是對的。不能夠禁止。所有的國家都不能夠因為糧食緊張而禁止糧食的國際貿易,要是靠自給自足就完了,好多人都餓死了。政治要退出市場,市場是至高無上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