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在本月14至16日訪問了1000名美國人,對於全球化是否對消費者有利的問題,持正反意見者各佔一半,但有68%的受訪者認為在自由貿易中受惠最多的是美國的貿易夥伴,5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企業受到不利影響,更有高達78%的人認為自由貿易令美國勞工的境況變差。
美國在1990年代帶頭衝向全球化,前總統柯林頓克服工會反對,和加拿大、墨西哥簽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創造了全球最大貿易區。
但現在許多美國人卻感到薪水一直在原地踏步,2006年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為4萬8201元(約台幣156萬),和八年前相去無幾。在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警訊傳出時,美國中產階級更覺備受威脅。甚至經濟學家也認為,全球化苦了中產階級、只肥了少數"精英"。
美國工作機會被外國搶走、工資也因外國競爭而難以增加,美國人開始擔心,在激烈的全球貿易競爭中,美國人可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面對中國出口含鉛玩具、墨西哥非法工人入境、911恐怖攻擊陰影揮之不去,加上最近金融風暴狂吹,美國人開始傾向"經濟民族主義"。"財星"的調查顯示,現在有大約2/3的美國民眾不惜付出更高代價,以遏制外國競爭。
今年正值美國總統選舉年,角逐白宮寶座的候選人無不猛打"經濟"牌,民主黨候選人利用選民對全球化的不安來作大作文章,主張保護就業、要求貿易夥伴提高勞工和環保標準等。不論誰入主白宮,套一句希拉蕊.柯林頓的話說,自由貿易都得"叫停",民主黨早就用"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為口號。
其實自由貿易的問題錯綜複雜,但在選舉口號中往往把問題單純化了,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其實應該加強競爭力、融入全球經濟,而不是把門關起來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美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