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我明白了。
我選了一門研究生課程是"媒體文化與青少年"。上課第一天,我見到了帕特,在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當中,她的年齡可不小,估計有四五十歲了。我心中暗想,不知這位何許人也?討論課上人家一發言,有條有理,有板有眼,便覺得她有點來歷。原來,她已經是大學管理部的副主任,20年前就有了"社會工作"專業的碩士學位,如今在讀"圖書館與信息"專業,準備拿第二個碩士。對於一個事業有成的女性,是什麼促使她重進課堂呢?面對我的提問,帕特坦言道:"我已經在 ‘社會工作'領域工作了20多年,按規定,工作20年就可以退休,我打算重新規劃人生。我喜歡孩子,喜歡書籍,我想後半生做我最喜歡的事。你不想重新規劃你的人生嗎?"
一句話說到了我的心裏。多好啊,重新規劃人生,這句話透著自信,透著活力。我想到了在大學房管處實習的凱希,她也是名"大"學生,50歲了,已經有了個外孫女,正在讀"社會工作"專業的碩士學位。有意思吧,帕特是想從"社會工作"出去,凱希是想進來,她大學本科是化學,曾經在公司做過經理助理,後來覺得商業味太濃,就離開公司到大學的研究項目中找了份工作。她說她喜歡和人打交道,可是沒有碩士文憑,就進不了"社會工作"的門檻。說到年齡,"如今人的壽命變長了,一般都活到90歲,我50歲正是人生的頂峰時期,就像12點鐘的太陽。"哈!12點鐘的太陽,不是夕陽紅哎。
像帕特和凱希這樣人到中年重進課堂,雖不普遍,也不罕見。你若和美國人聊起這個話題,對方總會說起誰誰誰也是這樣。我有兩個年輕的英語口語夥伴,都在伊大讀本科,凱特是心理系學生,她媽媽是老師,也是工作20年後又讀的碩士,以便得到晉升;另一個夥伴吉姆是英語系的,他說他室友的班裡有一名60歲的女士葩基,和孫子輩的同學們一起念本科,美國人是忌諱說老的,同學們當面以葩基相稱,背後就叫她老葩基。
"大"學生現象也進入了文藝作品。聖誕節期間我打開電視,正趕上ABC播放搞笑的電視連續劇《喬治·洛佩茲》,那一集說的是人到中年的喬治為了向妻子顯示自己能幹,報名上了大學,可總是交白卷。
然而不久,我在國內網站上看到一條消息,一位50多歲的女士苦讀數年終於被一所大學錄取,卻在社會上引起了一番爭論,有人說精神可嘉,有人說不可提倡,這麼大了上大學是浪費教育資源。誠然,我國的教育資源有限,但是,向有進取心的人敞開大門,用些許的教育資源弘揚出矢志不移、終生學習的奮鬥精神,這本身不就構成了一種新的無形的教育資源嗎?
也許就是出於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中國留學生以為我50多了就該看孫子了,而在美國人看來,這個年齡當老師固然正常,可繼續上學也不足為奇。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50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