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辛棄疾

 2007-09-26 11: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人。

他早年就有大志,性情豪壯。 那時,北方被金國侵據。到金主完顏亮逝世,中原豪俠紛紛起義,耿京統領山東,稱天平軍。二十歲的辛棄疾去見耿京。耿京從遠處望見那英武的少年,當過一道小橋的時候,所騎的馬總是不肯前行。那少年下馬,拔劍斬下馬的頭,若無其事的繼續向他走來。耿京見辛棄疾的勇壯果決,認為他前程無限,任為軍中書記。

   有一個僧人義端,也召集了千人隊伍,歸附耿京;辛棄疾喜談論兵事,常同他在一起。有一天,趁暗夜無人知覺,偷了大印潛逃了。耿京以為棄疾是同謀,想要殺他。棄疾請求給三天期限,可以捉獲逆僧。棄疾判斷義端必然投奔金軍,報告義軍的軍情邀賞。於是就往北追去,果然追上了義端。義端怕死求饒,並編造說,棄疾是青色野牛轉世。棄疾不理他,斬下那賊僧的頭回報。耿京見他大義無私,更為賞識他,信任他。

   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耿京派辛棄疾往江南去見南宋高宗皇帝,進表歸順。高宗大喜,在建康召見,封授辛棄疾為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並著齎天平節度使印綬歸授耿京。等他返去的時候,耿京已經為叛屬張安國殺害;安國竟然叛國投降金兵。棄疾途中得知消息,率同義軍殘部中五十名騎兵,衝入金營;見那變節的頭目,正在和金將酣飲。棄疾抓住驚惶的張安國,綁在馬上馳赴臨安。朝廷把叛將張安國斬首市上,以為警戒;任二十三歲的辛棄疾為江陰簽判。是1163年事。

   辛棄疾慷慨有大略,著意在北伐,恢復失土。但朝廷上大臣在玩弄政治手段,為自己利益打算,只圖享受安逸。他正直敢言,為權貴所不容;多次受參劾,但他忠貞聲名遠播,不能給他按上漢奸罪名。他輾轉調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安撫。在那裡,創立「飛虎軍」,盛壯為沿江諸軍之冠。他曾多次上表,奏陳強國克敵的方略,但不蒙採納;鬱鬱志不得伸,只能種植寄情,飲酒消愁;眼看勢不可挽,歲月逝去。
   宋孝宗時,以辛棄疾為鎮江太守。不二年,就逝世了。
   棄疾資兼文武,善於作詞,結為稼軒集;其慷慨豪放,在氣勢上,僅有蘇東坡差可相比;而蘇詞的內容遠不及辛稼軒。陸游(放翁,1125-1210)風格約同稼軒,而不如其功烈。
   
  甲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韓元吉,字無咎,官至吏部尚書,退休後,住江西上饒,自號南澗翁。那時,辛棄疾已經四十四歲了,將入暮年。眼看宋高宗南渡以來,河山未復,朝中的權貴,不乏像王夷甫那樣清談誤國的人,卻少治理亂絲般國事規畫大政的能手。「幾人真是經綸手?」實在問得好。可惜,越是庸才,越怕人說穿。這樣,一開始就顯出傲岸不馴的氣概,雖然是實情,卻難免得罪當政者。長安淪陷,新亭對泣,沒人負責;棄疾還掀出「神州陸沉」,百年榛莽,亡國失地的根源,在於清談誤國。真理難被接受;不過,真理仍然是真理。棄疾要堅持講實話,是吃虧的。韓元吉是人才,惜被排斥,不得大用。但棄疾沒有完全絕望,還希望能夠糾合同志,整頓乾坤。
   
  許多年過去了。有來客談起國事,挑起老英雄的情感。
  像一般人一樣,詞人也愛回憶當年往事:擒叛賊張安國,「突騎渡江」的豪氣;今天已時光不再。春天,是少年人的季節;大地春回,萬物生機蓬勃;「春風又綠江南岸」,只是不能使白鬚變黑!當年,他對偏安的宋朝,寄以無限希望,上書陳說抗禦金人,光復神州的方略,寫了「美芹十論」,和「九議」等恢宏的策論,都沒起甚作用。現在,不再攪腦汁搞「平戎策」的高論大計了,還是落地實實在在,去研究種樹書;也許,種植千頭木奴的橘園,還可增加收入,養家沽酒吧!

  可是,他不能真的放棄忠君愛國的情懷,一腔熱血,願意為理想而灑;無以奮劍躍馬,實現壯舉,還是能奮筆寫下激昂的壯詞: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似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寄意於遐想:一位英風昂揚的大將軍,率師征伐,驅逐胡虜,光復河山。只是君昏臣庸,在現實的壓力下,不容許他發揮抱負;君王既不以「天下事」為念,「生前身後名」哪還能不隨之成為幻影!末後一句「可憐白發生」,時間是多少英雄豪傑的致命仇敵啊!
  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宋朝似乎有了轉機。任命名臣韓琦的曾孫韓侂冑為相。也許是為了借重其主戰的聲望,韓起用辛棄疾為鎮江太守,屏障京口。

   在鎮江城北一里,有一北固山;晉蔡謨在山上筑樓,名為「北固樓」,又稱「北固亭」。梁武帝改名為「北顧亭」。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登上古蹟名亭北固樓。居高臨下,是北望神州的好地方,真是「滿眼風光」,盡收懷中。老詞人俯視長江滾滾逝水東去,不僅產生許多感慨。在這裡,孫仲謀年少統帥數萬甲兵,坐踞東南,英武有為。三國鼎立時代的曹操,見到東吳的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字仲謀)
   韓侂冑專橫恣肆,為了立功顯威,興兵北伐金國。辛棄疾審度國勢,深知沒有充分準備,不是單憑道理就可打仗的,予以諫阻。韓並不尊重他的意見;次年,棄疾被劾去職。

永遇樂

京口北固樓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燈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再登北固樓。事過境遷,詞人另有一番感慨。

小朝廷偏按苟存,大家還在爭權奪利,不思收復,只想自己陞官發財,不顧民生國計。
他懷想當年的劉裕,小字寄奴;原來出身於附近的「尋常巷陌」,曾從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後來成為南朝的宋武帝。
漢武帝元狩二年(121 B.C.),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帥軍擊破匈奴,封祭「狼居胥」山,是真正重大的勝利。
宋武帝的兒子文帝,在元嘉七年(430年),命檀道濟伐北魏,有限度的勝利;但九年後,殺檀道濟,「自壞長城」。「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字,進侵南朝宋的地區。在此用以代表金主亮的社祠,進入了南宋境。

   那是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冑興師大舉伐金,想立邊功不成,結果大敗而歸。「倉皇北顧」 是說奔逃的難將難兵們,恐懼敵人趕來,「北顧」亭成為瞭望北軍進侵,好預備逃命的地方。算來辛棄疾是1163年渡江南歸,至此四十三年了。在那年,金軍侵入淮西;宋喪師失土。

   已經六十六高齡,到此地步,棄疾殘存的一線希望,也將破滅了。就算他能夠像趙國的將軍廉頗一樣,七旬還雖老而不衰;奈何有姦佞讒臣在背後對付他,說壞話,假話,還會有被任用的一天嗎?

1207年,一代詞人辛棄疾逝世了,得年六十七。他未能看到宋朝光復失土,以後也沒有,只是逐漸衰弱,終於覆滅。
   在同一年裡,宋朝諉過於韓侂冑背和約伐金,把他殺了頭。1208年,把韓的人頭送去金國,和議始成。如果棄疾最後的詞作於殺韓之後,則他用「元嘉」故事,對韓還是稱讚。

 ( 以下是辛棄疾有名的幾首詞 )

醜 奴 兒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詩抓住年少和老大兩個時期對於」愁」的不同認識和感受,道出許多人都會有過的一種人生經驗。使人讀了,不禁發出會心的微笑。


鷓  鴣  天

送   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江頭送客,惜別依依。可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不僅僅是尋常的離合悲歡,還有人生道路曲折艱難的深沉感慨。


青  玉  案

元   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詞通過記述元宵之夜的一次邂逅,塑造了一位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女形象。其中無疑也寄託了作者自己的心境。梁啟超評論此詩說:」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蘅館詞選》引語)是有道理的。


西  江  月

夜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在這首詞裡,謐靜的田園夜色被描寫得那樣真切、迷人,顯示了作者捕捉境的高超技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