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 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 醫家」。
成長經歷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於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的童年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又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裡里正。他剛正不阿,敢於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他刻苦鑽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經過5年的勤奮苦學,既治好了母親的病,也為日後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後來他將理學結合於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延祐元年(1314)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並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於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臥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於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扑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癒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千里求師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 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老師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他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使朱丹溪 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後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 實的基礎。
一年半後,羅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師傅後回到義烏老家。朱丹溪濟世救人,為百姓治病,數年後,「聲譽頓著」。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導滋陰學說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余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余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該書以《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兩篇為中心內容,創 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 血、痰、郁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辯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於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明清時期一些學者,對丹溪推崇備至,常遠道前來祭奠。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濱獅子岩頂建有朱丹溪紀念亭,獅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東朱村辟有朱丹 溪陵園。赤岸鎮區、義烏城區、金華市區分別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雲山蒼蒼,高風不磨,世遠彌聲,仰止者多。」
- 關鍵字搜索:
- 金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