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是什麼地方的歌?(圖)



我們在陷入困境,孤立無援的時候,常常喜歡說自己「面楚歌」。楚歌究竟是什麼地方的歌?有人說楚歌是兩湖的民歌,也有人說是楚歌的地域範圍「是現在的河南南部、湖北省及四川東部的地方」等等。

「四面楚歌」的原始出處為《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垓下之戰是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當時楚軍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八百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

由此可知,要弄清楚楚歌是什麼地方的歌,只要弄清楚垓下之戰中在垓下唱楚歌的漢軍大部分是什麼地方的人,和清楚聽歌者的籍貫也就清楚了。

【垓下唱楚歌的漢軍是何處人】

劉邦是秦朝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當時他率領五支軍隊把項羽圍困在垓下。劉邦的主力軍大多為關中子弟,從「收沛子弟二三千人」,開始轉戰於黃河中下游,補充的兵源多是關中子弟。讓關中子弟來唱兩湖民歌,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另考證他的其他四支部隊,當時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另有劉賈來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周殷來自最南邊的舒(今安徽舒城),但也非兩湖籍貫的士兵,熟唱兩湖民歌也不可能。

【楚軍的籍貫】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羽世為楚將,下相人,下相即為現在的江蘇宿遷,後項羽才隨叔父項梁遷居吳中(今江蘇蘇州)的。

項羽舉兵反秦,是在遷居吳中後。《史記·項羽本紀》載:「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由此可知,項羽這八千江東子弟兵,是他在吳中所收的嫡系部隊。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爭戰,歷史上稱為「楚漢相爭」。當時就是這八千江東子弟兵最為精銳,也最受也受項羽依賴。項羽就是以這八千精兵為基礎,逐漸發展成一支強大的隊伍的。因此,項羽逃到烏江邊時,想到死傷的楚軍,才深感對不起江東父老,不願獨自渡江逃走。

而且,史有明載,項羽帶領的這八千江東子弟兵,一直跟隨他敗秦將章邯和滅秦,再到與劉邦逐鹿中原,前後大小七十餘戰,但從未到達過伏牛山以南的荊楚地區。因此,楚歌非兩湖民歌,應是長江、淮河下游地區的民歌。

孟棣在論證楚歌為長江、淮河下游地區的民歌時提到,這與「楚」這個歷史地理概念有關。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遷都到陳(今河南淮陽),又遷巨陽(今安徽太和縣東),公元前241年遷壽春(今安徽壽縣),公元前223年秦兵破壽春,楚亡。當時楚國的國都不斷東遷,楚人隨之進入江淮下游地區,長江、淮河下游也開始被稱為之「楚地」。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