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世珍寶薈萃:隋唐玉(組圖)
隋唐玉獅
玉獅,唐,長6cm,寬4.5cm,高1.5cm。清宮舊藏。 獅白玉製,略有綹裂。獅圓雕臥式披髮,發呈多綹的螺旋狀,環眼,闊嘴,四肢伏於地,肘部帶有螺旋紋,尾自身後上衝,亦帶有螺旋紋。 陝西西安法門寺地宮中出土有與此獸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證此作品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們瞭解唐代玉獸造型中肘部飾螺旋紋的狀況。
玉花卉紋梳背
玉花卉紋梳背,唐,長13.8cm,寬4.8cm,厚0.2cm。 梳背白玉製,片狀,兩面飾紋相同。每面邊框內凸起淺浮雕圖案,中部為3朵花,花朵旁襯托多層葉片,葉寬厚,邊沿飾細陰線。 此種梳背是嵌於梳上的裝飾。唐代婦女所用梳具十分精緻,質地多樣,或銀,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飾件。目前發現的玉梳背多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飾花葉造型奇異,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側形葉端部回捲,是受中亞造型藝術影響的表現。
玉花鳥紋梳
玉花鳥紋梳,唐,長10.5cm,寬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圓形,薄片狀。外弧飾鏤空花鳥紋,中部為3朵花,兩側各有一鳥。梳齒集於下弦,齒密而間距細小,底端平齊。 唐代婦女往往在頭部插梳以為裝飾,此件玉梳器薄、齒短,恐非用以梳理頭髮,而應是置於頭部的飾物。唐至五代,用於頭部的玉飾品一般都較薄,且玉質精良,表面少起伏變化,刻畫圖案多用陰線,線條直而密,這些特點在此玉梳上有明顯的體現。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唐,長4.5cm,寬4.1cm,厚0.8cm。 帶板為白玉製,近似正方形,略厚,四邊呈坡狀。中部琢一胡人坐於毯上,項下綴飾物,左手扶膝,右手舉杯,一長帛在腦後飄舞,兩端從腋下穿過。帶板背面無花紋,四角各有一對穿孔,並有陰鐫「十一六」3字。 此作品為成組玉帶飾中的一件,所雕胡人大眼高鼻,捲髮後披,窄衣細袖。唐時,中亞地區的波斯人大量進入內地,他們信奉祅教,把中亞的宗教及生活習俗帶入我國。此件帶板上的圖案表現了當時大唐與異域文化的交融。
白玉天雞三耳罐
白玉天雞三耳罐,唐,高6.4cm,口徑4.9cm,腹徑7.5cm。 罐由白玉製成,圓口,鼓腹,圈足,足壁鏤雕3個方形孔。器表等距飾有3天雞,作展翅直立狀,圓雕頭部,翅膀與爪浮雕於器身,以陰線刻出羽毛紋理,線條簡潔流暢。 清代的天雞外形特點為前有捲鬚,後有垂鳳尾。此器上的天雞圖案造型還保留著較為原始的形象,除雙翅著意刻畫外,鳳尾、捲鬚尚未出現。如此形狀的唐代天雞作品非常少見。
宋玉雲龍紋爐
玉雲龍紋爐,宋,高7.9cm,口徑12.8cm。 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游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 何年廟器讚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丁。 土氣羊脂胥變幻,只余雲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鑑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於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
白玉雙立人耳禮樂杯,宋,高7.5cm,外口徑11-11.4cm,足徑4.5cm。清宮舊藏。 杯白玉製,圓形,口微外撇,壁較厚。內壁凸雕32朵雲紋,外壁飾禮樂圖,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簫、琵琶等樂器演奏,或歌唱。杯兩側各雕一立人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雲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過銀質禮樂杯,與此杯類似。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時期極為流行。這件玉杯進入清代宮廷時間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在清宮遺存玉器中有乾隆時期的仿製品。
玉環托花葉帶飾
玉環托花葉帶飾,宋,直徑6.5cm。清宮舊藏。 作品為白玉製作,表面有褐色斑。圓形,多層次,下層為一圓環,上層鏤彫花卉,似為百合,中部兩朵花交錯,周圍飾葉、花,葉上用深、淺兩種陰線表現出花葉的筋、脈,圖案簡練緊湊。左側近環處露一孔,以備穿帶。 此帶飾的圖案為典型的宋代花卉圖案,主要特點為花葉簡練緊密,花及葉的數量不多,用大花、大葉填滿空間,圖案表面少起伏,葉脈以細長的陰線表現,在透雕的表現方法上注重圖案的深淺變化而無明顯的層次區分.
玉魚蓮墜
玉魚蓮墜,宋,長6.2cm,寬4cm,厚0.6cm。清宮舊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黃色斑。魚小頭,長身,無鱗,魚身彎成弧狀,昂首,尾上翹,鰭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細陰線。魚身旁伴一荷葉,長梗彎曲,盤而成環,可供穿繫繩。 西周以後魚類玉器數量銳減,唐代又有回覆,宋代佩魚之風又盛,出現了較多的玉魚,樣式、種類不一,或與荷蓮、茨菇相伴,或僅單條魚,或無鱗,或飾橫向水線,或飾網格紋。此風一直延續到元、明、清時期。荷花與魚相並含有連年有餘之意,是吉祥圖案的一種。
玉孔雀銜花飾
玉孔雀銜花飾,宋,長7.6cm,寬3.8cm。清宮舊藏。 花飾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為半圓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銜花圖案。圖案主體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銜花枝,枝上有花兩朵,品種不同。 花鳥類玉器在宋、遼、金的考古發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鳥翅一隻伸開、另一隻下折的造型,這種鳥銜花玉飾是宋代較流行的樣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髮飾,孔雀之尾端帶有半月狀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現相同。此件作品較一般宋代花鳥玉珮更為精緻,據其形狀,可能是一種嵌飾。
玉舉蓮花童子
玉舉蓮花童子,宋,高7.2cm,寬2.8cm,厚1.1cm。清宮舊藏。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細袖衫、肥褲,外罩一長馬甲,馬甲上刻方格「米」字紋。童子頭向左側,露右耳,雙手舉蓮花一枝,花朵置於頭頂。 作品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現簡單,以少量的短弧線表示衣紋。衣、褲、馬甲等裝束在同類作品中多有出現。唐代時,器物中已有荷蓮童子圖案,宋以後,這類玉琱童子日多,作品有「連生貴子」的含義,寓意吉祥。
玉松陰聽泉圖山子
玉松陰聽泉圖山子,宋,長10.5cm,高9cm,厚4.5cm。清宮舊藏。 玉質青白色,含有較重的赭、褐色斑。隨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樹下,一老人坐於石上,衣帶似解,左手扶膝,右側置一葫蘆,一侍童立於身旁,雙手捧杯。一小溪順勢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山子背面雕大葉柞樹。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則以集束折線表示,人物衣紋簡單,為宋、元時期玉器風格。觀松下之人,非農非儒,閑散灑脫,作品表現的是一種富裕的山林生活。
玉荷鷺紋爐頂
玉荷鷺紋爐頂,宋或金,高5cm,底徑4.3-4.7cm。清宮舊藏。 爐頂玉質白色而局部為黑色,整體近似圓柱形,頂部略細,鏤雕荷葉、蘆草纏繞狀,荷葉巨大而張開。一張荷葉上有黑色烏龜爬行,口吐煙雲,其旁有荷花,荷、蘆中可見5只鷺鷥隱現其間。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繩結系。 荷葉、水草、水鳥、龜等圖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廣漢南宋窖藏出土有龜巢荷葉帶飾,北京豐臺金代渦古淪墓出土有龜巢荷葉玉飾,與此作品應屬同類題材。此外,上海地區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類似的飾荷葉、鷺鷥圖案的爐頂。這表明此類作品的使用地域廣泛,流行時間長,對後世玉器有很大影響。
青玉雙鶴佩
青玉雙鶴佩,宋,長6.8cm,寬4.3cm。清宮舊藏。 質似白玉,微帶青色,鶴頭相對,雙鶴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飛狀。上部有孔備穿系,知是佩飾。 這件寓意祥瑞的雙鶴佩的製作,受道教影響,並反映出宋代道教的發展。宋代道教影響的擴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關。史書記載宋徽宗好道教,並把鶴作為祥瑞之物。玉琱中對稱動物布局淵自唐代,但這種雙鶴題材卻是自宋代逐漸增多的。
金玉海東青啄雁飾
玉海東青啄雁飾,金,直徑7cm,厚2.1cm。清宮舊藏。 此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於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此玉飾兩側各有一橢圓形隧孔,可穿帶或套入鉤頭,表明此物是一種用於人身的帶飾。
元白玉龍鈕押
白玉龍鈕押,元,長5.8cm,寬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為龍形紐,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髮,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岐尾,中一岐長,上衝與頭頂發相接。 押是一種符號,簽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據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較用象牙、木刻類押者身份等級要高。
玉雙螭紋臂擱
玉雙螭紋臂擱,元,長10cm,寬3.4cm,厚1cm。 臂擱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雲紋。 此件作品為已知的早期玉臂擱。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據此作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所製造。
明玉人物龍紋磬
玉人物龍紋磬,明中期,長20.4cm,寬20.1cm,厚0.9cm。清宮舊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雙夔龍紋橫樑,橫樑兩側懸掛銅鍍金鏈,其下挂磬。磬正面為雲紋地,雕雙龍戲火珠紋,兩龍一仰一俯,分別佔據玉罄左右各半。罄背面凸雕福、壽、祿三星象,又有松樹、鹿、鶴、靈芝並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樂器,一般為多件成組,按音階排列使用。這件玉磬為單件,是由樂器演化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陳設品。雙龍戲珠紋是明代宮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圖案。
玉組佩
玉組佩,明晚期,通長53.6cm。清宮舊藏。 組佩由53件玉飾串成。上部以一件壽星騎鶴式玉紐總攬組佩,其下有金質橫樑,橫樑兩端為龍頭。橫樑下懸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組構成,橫向相對。上4組玉飾每串各為3件,其中2件為玉葉,1件為玉鏤件,玉鏤件分別為「卍」字、「壽」字、鳳、雙魚、雙桃、華蓋、麒麟等,第5組均為單個玉文臣。這類成組玉飾產生的年代很早,與《詩經》中所言「雜佩」類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稱為「珩」、「琚」、「瑀」、「沖牙」,佩戴於人身,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組玉珮多套,如定陵中即有與此件類似的組佩。這組玉珮所用白玉質地優良,加工精緻,是宮廷玉器中的精品。
玉谷紋圭
玉谷紋圭,明,高21.3cm,寬6.3cm,厚0.9cm。清宮舊藏。 玉圭表面有舊色,厚片狀,頂部有凸起的圭角。兩面飾紋相同,為5列凸起的谷紋。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飾填金紋飾的紫檀木座中。木座頂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陰線夔龍紋,座四面共飾12組圖案,為古代的「十二章」。插圭處的凹槽內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種穀圭在明代墓葬中發現多件,為貴族婦女身上的裝飾。玉圭的木座為清代宮廷所制。
玉九螭璧
玉九螭璧,明,直徑20.4cm,孔徑5.8cm,厚2cm。清宮舊藏。 玉璧為暗青色,有黃斑,圓形,一面飾谷紋,一面浮雕9條螭紋。璧中央孔中1條螭紋為龍首、獸身,一前爪握火珠。璧正面凸雕5條螭紋,皆小頭獨角,團團圍住中孔之螭。璧邊緣處有3條螭,後肢與尾在璧的背面。 古人認為螭是龍的一種。宋、元以後,多以螭龍紋裝飾玉璧。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際的廣闊,以九螭表示皇族的興旺,應是明代宮廷用品。
玉螭紋筆
玉螭紋筆,明,通長23.7cm,管徑1.6cm,帽徑2cm。清宮舊藏。 筆管青玉製,直管,無鬥,頂部封堵玉片。筆管端部飾陰線回紋,中部飾凸雕的蟠螭。筆帽亦為青玉製,直管式,較筆管略粗,可套接於筆管上,筆帽兩端飾陰線回紋,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筆應由筆管、筆毫、筆帽三部分組成。一些筆因毫較多,需另配筆斗以固定筆毫,謂之鬥筆。此筆因年代久遠,筆毫已失。
玉臥獸形硯滴
玉臥獸形硯滴,明,長12.7cm,寬6.5cm,高5.1cm。清宮舊藏。 硯滴玉色青白,臥獸形,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口銜小羽觴,四肢伏於地,肢上有火焰紋裝飾,背後部有骨椎狀裝飾,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為後刻。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空可蓄水。 硯滴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將所蓄之水吸出,滴於硯。漢代已有飛熊、臥羊、辟邪、鳩鳳等多種樣式的玉質硯滴,常為後代所模仿。這種硯滴在明代又被稱為「水中丞」,除用於蓄水外還是文房內的陳設品。
玉雙管式筆插
玉雙管式筆插,明,高21.9cm,大口徑5.5-6cm,小口徑4.5-4.7cm。清宮舊藏。 筆插青玉製,色略暗。形制為竹節及桃樁相連式,竹節略高,內空,其外有小竹枝、靈芝相附。桃樁與竹節相並,內空,其外有桃枝、桃葉及果實,一桃枝伸展,連於竹節之上,桃樁下部飾蘭花之花葉。 筆插是文房用品,管內可插筆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內陳設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類作品。筆插取竹、桃、蘭、芝之形,以象徵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錯落,生動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玉獸面紋匜杯
玉獸面紋匜杯,明,高9.2cm,口長13.2cm,口寬7.5cm。 此匜杯由整塊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口,前凸而後方,凸出部分為流,口沿外側飾夔紋、鳳紋。中部為腹,上飾淺浮雕獸面紋。下部為長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飾夔紋。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為獸吞式,柄上部為獸首,仿古樣式,巨耳,粗眉,張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飾勾雲紋。 匜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樣式仿古匜而有所變化,裝飾圖案也與古器不同,鳳紋的使用更具時代特色。此匜杯杯體方正,圖案古樸,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子剛」款青玉合巹杯,明,高8.3cm,口徑5.8cm。 杯為雙筒相連式,外飾兩週繩紋,兩筒間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面雕雙螭,並於兩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杯口沿琢「子剛制」款識,杯身銘文為「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日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另一側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為「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時「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剛制」款,陸子剛為明晚期治玉名家,與祝允明為同時代人,他的作品多為後人所仿冒。
玉壽鹿山子
玉壽鹿山子,明,高14.8cm,寬9cm。清宮舊藏。 山子玉料青綠色,雕立體山林景致。作品下部為山石,其上高樹成蔭,並結有桃實,樹下一老人當風而立,著長袍短褂,左手輕撫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銜靈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緻,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現吉祥長壽的主題。加工時採用了鏤雕技法,作品中保留著較多的鏤雕孔洞以表現山石的風化與穿孔,樹木枝葉處精彫細琢,因勢就形,邊角處打磨圓潤,具有典型的明代玉琱藝術的造型風格。這類玉琱作品主要用於室內陳設,今人稱為「擺件」。
玉八出戟方觚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徑8.1-8.5cm,足徑4.9-6cm。清宮舊藏。 作品為方柱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撇口,粗頸,其外飾陰線琢出的變形蟬紋及雙夔紋,四面花紋相同。中部為觚腹,四面微外凸,飾變形蟬紋,花紋與觚頸紋飾相呼應。下部與上部對稱但稍短,上飾變形蟬紋。足下有一週方形榫式座。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線,戟線分成多節,每一節上有陰線圖案。觚的四角飾有鏤雕的卷草形裝飾,這類裝飾稱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稱為「八出戟」。明朝時多用觚作為室內陳設,觚內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玉條紋獸耳簋
玉條紋獸耳簋,明,高8.8cm,口徑13.2cm,足徑9.4cm。清宮舊藏。 簋玉色暗青,圓形,敞口,頸部微內收。簋兩側各有一個獸吞式耳,形為獸頭口吞夔形柱。器身兩面圖案相同,每面各有兩個用以裝飾的凸戟,中部為凸雕片狀獸首,獸首兩側各有一陰線夔紋。簋的腹部排列縱向條紋,其下有圓形圈足。 簋為商、周時流行的食器,這件作品為仿古器,造型較商、周古器有所變化。明代,這類仿古簋可用於室內陳設,也可用於燃香。此簋的木蓋為清宮所配,紫檀木質,上雕仿古雲紋及鏤空卷草紋,蓋鈕為元代玉件。從木蓋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宮廷中曾作為貯放香料的香薰。
- 關鍵字搜索:
-
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