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震撼:我們的一枚奧運金牌要7億代價?!

 2006-08-02 13: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金牌,還是學校?

  民間的質疑,不是沒有。一篇網路文章,不脛而走。《奧運金牌的陷阱》作者用這樣的公式來算成本:2004年雅典奧運中國贏得32面金牌。金牌是用多少錢堆出來的?1998年漢城主辦奧運時,中國體育總局的年度預算是10億人民幣,1992年參加巴塞羅納奧運會時,這筆預算增到30億。2000年悉尼主辦時,預算增到50億。以此類推,雅典奧運會備戰四年,中國就要花費200億元。最後得到32面金牌,那麼每一面金牌就是大約用7億元換來的,「這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

  作者質問:「海內外華人發起了‘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幫助貧困地區修建‘希望小學’。為失學兒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學的費用不過20萬元左右,而奪取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則要7億元,用這筆錢可建造3500所希望小學。如果按每所小學100人計算,建造3500所小學,就能挽救35萬兒童避免成為文盲。如果把備戰雅典奧運會的200億元用來辦教育,能夠修建10萬所希望小學,可以讓1000萬失學兒童上學讀書。假如你坐在領導人的位置上支配這200億元,你是選擇奪取32枚奧運金牌,還是選擇讓1000萬個失學兒童上學讀書呢?」

  這個計算的公式當然破綻百出,但是它所提出的問題,卻真實無比。中國的32面金牌是怎麼來的?花什麼樣的代價來的?到今天為止,中國的體育制度還是計畫經濟由上往下貫徹的菁英集中營培訓方式。國家以納稅人的錢,辦理各層體校,投入大量金錢。幾乎所有賽事的得獎者,都來自這個體系。

  雅典奧運最閃爍的明星,男子110米欄的冠軍劉翔,是怎麼培養的?有一整套的科技器材和專業人員負責記錄、分析他的每一場比賽。一套分析軟體就是3萬元人民幣。訓練人員、分析人員、營養師、出國經費,器材消耗……等等,一個劉翔,大概就是幾百個幾千個「希望小學」的經費。

  宣揚國威還是全民體育?

  相對於中國這套所謂「舉國體制」,傾全國之力培養少數菁英的體育制度,西方國家和日本的選手,卻來自全民體育的基礎上。推動全民體育的模範生,是德國,也是日本的仿效對象。德國有將近9萬個運動協會,2700萬個會員,70%的14歲以上的德國人在自己所屬的運動協會裡終身運動。各形各色的運動協會全屬民間組織,行政和教練,都是志工。以最受歡迎的足球來說,德國有2萬6000個足球俱樂部,17萬個足球隊,600萬個足球會員,從3歲到老年。每一個村子都有游泳池、足球場、體育館、溜冰場等等,對全民開放。

  也就是說,美國、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的金牌,在有些項目,譬如籃球,是自由市場的運作,大部分卻是全民體育的結果展現。中國的情況是相反的。運動場館很多,但不對全民開放,只供特定少數人使用。體育預算驚人,但不用在國民體育上,只在培養極少數的得獎明星。西方國家競技是為了鼓勵自己國內的全民體育,培養國民體魄;中國競技是為了對外宣揚國威,國民體魄的健全則似乎根本不在思維之內。

  全面的基礎建設,是一種物質文明,但是物質文明會影響精神文明。在菜市場裡隨地吐痰的人,到了潔淨光亮、現代感十足的地鐵站裡,他就不會吐痰。那長期浸淫於權力的官員,跟世界接觸多了之後,他會醒悟到自己的粗暴。辦一次奧運,與全球握手、對話,北京人會經過一次震撼的文化和文明洗禮。我們可以為北京高興,高興這個城市在幾十年的政治劫難後重新出發,平視國際;我們可以為北京祝福,祝福北京從奧運的籌備裡真正學習到「以人為本」的深刻意涵;我們也可以期待,期待一個更文明、更理性、更開闊、更體貼細緻的北京優雅而從容地走進國際社區。

  臺灣從北京籌辦奧運這件事情可以學到的,是中國人面對全球的視野和氣魄,是他做事態度的專心和執著,是他對基礎建設的認真和全面,但是,對不起,絕不是申辦2020奧運,或是送20個孩子到巴西去踢足球。那「萬里長城」美學,正是許多國家或城市所不要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