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密慈禧另一面:照相成痴迷

 2005-05-25 19: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原滿族鑲藍旗人,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咸豐帝奕詝登基後,於咸豐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選八旗秀女,葉赫那拉氏中選,時年16歲,次年五月進宮,事咸豐帝,為蘭貴人,住儲秀宮,咸豐四年(1854年)封懿嬪;六年三月生載淳,晉懿妃;翌年春又晉封懿貴妃。咸豐帝死後,載淳繼位,懿貴妃被尊為皇太后,詔旨稱聖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的鑲黃旗。同治元年四月上徽號曰慈禧皇太后,以後又累上徽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帝死後,慈禧決定立溥儀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於中海儀鸞殿,終年74歲。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慈禧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統治中國幾達半個世紀之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顯赫一時、影響至深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

慈禧一生追求權欲和享受,她在生活上奢侈糜費,揮霍無度。凡世間享樂之事,諸如美食華服、紙牌戲劇、遊山逗狗,她無所不好,在其晚年,又對照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攝影術於19世紀中葉才從西方傳入中國,這一外來新鮮事物具有方法便捷,影相真實並便於長期保存等特點,攝影作品可供藝術欣賞,又可為社會交際和生活紀念之用,因而頗受清廷王公大臣們的青睞。兵部侍郎崇厚稱之為「開數千年不傳之秘」,刑部尚書崇實也賦詩稱絕:「光學須從化學洋,西人格物有奇方,持一柄通明鏡,大地山河無遁藏。」在咸豐、同治年間,我國會照相和有機會照相的人寥寥無幾,人們所熟悉並嚮往的依然是傳統的肖像畫。尤其是清廷昏聵的統治者階層,曾一度視攝影為異端邪術,而排斥於紫禁城之外。在他們看來,用鏡箱對著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龍顏」,有失體統的逆舉。這種觀念直至19世紀末才梢有改變。

照相首先出現於一些朝廷大員和皇親國戚的家中,並逐漸被推廣而代替了傳統肖像畫。早在同治七年(1868年),辦理洋務的恭親王奕欣就曾請英國的約翰.湯姆森為他拍攝肖像。光緒十一年(1885年)醇親王奕譞受命總理海軍事務,於是年四月赴天津巡閱海防。為了加強宣傳,他特招梁時泰和德國人來興克進行拍照。這些照片於次年由醇親王進呈皇帝御覽,這樣,攝影相片便首次進入了宮中。同年,清廷下旨繪製「四案圖」,用以表彰為維護清朝統治而喪命的「功臣」,奕譞提議繪畫時應以「照相為準」。慈禧太后於當年首次看到攝影相片時,不禁大為驚嘆和讚賞。

慈禧晚年喜歡為自己畫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國畫師進宮供役。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將一幅八英吋著色全家照,命駐華公使贈送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當她看到攝影比畫像快而方便,並且神情酷肖,效果更為真實時,躍躍欲試的心情便日益強烈,對照相產生濃厚興趣,想親身領略一下其奧妙了。

攝影在當時主要還是採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複雜,全部照相材料均須進口,成本昂貴。如今故宮博物院內換珍藏著大量當年所攝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餘種裝束、神態各異的照片就有百餘張,大多系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壽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駐日、法公使三品卿銜裕庚的次子勛齡所攝。光緒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習過攝影術的勛齡奉旨進宮,攜帶剛運回國的全套照相器材,專門為慈禧太后拍照。勛齡的妹妹容齡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憶說:「有一次,慈禧問我姊妹倆會不會照相,她想在畫像之前先照幾張相,從外邊找人來照相不很方便。我母親說:『她們兩人不會照相,奴才勛齡會照相。』慈禧說:『那很好,明天就讓他進來給我照相,照出相來好讓柯姑娘照著畫。』」 勛齡曾自述:「光緒年間,勛齡及兩妹追隨先母,同侍宮闈,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僕一人所攝。」

慈禧為了照相,特傳御旨在其頤和園寢宮樂壽堂前搭席棚,用佈景屏風為襯,並按殿內樣佈置豪華的陳設。當時頤和園內雖已有電燈,但不具備用於攝影的照明器材,為了突出主體人物的立體形象,又不觸犯慈禧所忌諱的陰陽臉,提高成相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的散射光,方可使其「尊容」拍攝達到最佳效果。慈禧在照相之前,要親自翻閱曆書,選定吉日良辰。拍照時常命御用攝影師勛齡為其連續拍上幾張不同姿態的宮裝像,並迫不及待地命令將每張放大數幅,還要速將尚未上光的帶水的樣片呈奉御覽。

慈禧所拍照片,在故宮舊藏《宮中檔簿.聖容帳》上有詳細的記載,原文如下:

《聖容帳》,光緒二十九年七月立;

戴冠穿花卉

大聖容十六件,帶匣子。

梳頭穿花卉大聖容十九件。

梳小頭穿花卉半身團扇乘轎聖容五十九件。

梳小頭穿花卉戴瓔珞聖容四十八件。

……(原文從略)。

以上慈禧照片共計約三十種,其中放制最多的一種放大了百餘幅,這和故宮博物院舊藏慈禧照片的種數相吻合。這批照片均為慈禧七旬大壽之前所拍,系特為其壽辰時懸於宮中或賞賜他人之用。所照主要為全身相,半身相極少,記載中只發現一種「梳頭穿花卉半身大聖容一件」。而目前故宮珍藏的慈禧照片則都是全身的。大概她很迷信,認為只照頭部,缺臂少腿是不吉利的,還是端端正正坐(或站)著照全身相,才有福氣,才顯得莊重吉祥。她哪裡懂得美學,更不懂什麼特寫鏡頭了。目前,除故宮外,國內外其他各大博物館及社會上私人所收藏的慈禧原照,已可謂鳳毛麟角。

慈禧所拍照片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二十餘張慈禧的單人特寫照,均攝於頤和園樂壽堂前一個寬大的御座旁,或站或坐,雖已是69歲的老嫗,卻面貌姣媚,目光炯炯有神,可可、以窺見她保養有方,青春長駐。每幅照片中,慈禧的裝束、頭飾和周圍的陳設皆不相同。慈禧特下御旨將其中幾張神態儀錶各異、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見的巨照,並命如意館畫師著上艷麗而協調的色彩。每幅都在長75厘米、寬60厘米之間,非常精細平整地拓裱在硬紙板上,裝幀極為考究,並鑲在長107厘米、寬85厘米的特製彫花金漆大鏡框內,以增強藝術觀賞效果。又專門配製了紫檀木匣盒,長128厘米、寬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黃色絲繡錦袱。其豪華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絕無僅有的。當時這些照片大都懸掛於寢宮中,掛鉤是銀製行龍圓頭的,因鏡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對底托鉤。可以想見,在20世紀初的技術條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為不易。且這些照片影相清晰,色彩雅麗,採光極為柔和協調,構圖十分講究,畫面意境深邃,人物傳神,立體感、質感均佳。這樣的照片不僅在當時罕見,即使用現代標準衡量,也堪稱是人物攝影的佳作,足以體現出勛齡於攝影術純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在中國式的牆紙上展現出一幅幅足具中國特色、趣味橫生的人物照片,頗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攝影構圖總是力圖脫離直線或垂線,而慈禧則要求在拍攝特寫照時畫面平衡對稱,這種習慣是深受中國傳統肖像畫形式的影響,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

據《清宮瑣記》載:「勛齡給慈禧照相,他在對光的時候要跪著,但跪著又夠不著照相機。李蓮英便給他搬來一把凳子,讓他跪在凳子上照。慈禧說:『就讓他在照相的時候免跪吧。』勛齡是大近視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鏡的,勛齡不戴眼鏡便無法對光,他只好告訴李蓮英。李蓮英稟明慈禧,特許他戴著眼鏡對光。慈禧太后在拍這類個人特寫照時,每拍一張都要更換一身袍褂裝飾。她所穿的衣服包括各色綢緞繡龍袍、龍褂、繡蟒袍、繡百蝶袍、繡牡丹袍、繡鳳和壽字袍,各色緙絲、繡不同式樣的壽字圖案敞衣、馬褂、金絲串珠絲繡禮服、繡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還鑲有金邊。衣服上都密綴了許多上等明珠,烏黑的兩把頭上則插著金銀鳳簪、玉蝴蝶、珠寶或翠花等各種不同的頭飾,稟佩戴各式名貴的耳環,璀璨耀目。有幾幅照片頭飾左邊還懸著八串珠珞。手上則帶有幾副玉釧、翠戒、搬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著三寸長的金指甲套,左手戴有同樣長的玉指甲套,各種首飾都與袍褂相配稱,在珠寶之間,還夾有幾朵鮮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歡的一種。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雖然珠寶無數,每次拍照時的裝束及首飾也不盡相同,風采各異,但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慈禧所有的照片中皆戴有兩副耳環,其中一副不太顯眼的小寶珠耳環從來不曾摘過,而只是頻繁地更換另一副。原來慈禧初進宮時,正值妙齡,丰姿俊俏,為嬪時就靈巧過人,能背誦五經,通達滿文,大略瀏覽過二十史,通曉古今治亂大事,又能察言觀色迎合上意,遂得咸豐帝獨寵一時。

照片中御座周圍的陳設也隨時更換,其中有鶴燈、九桃檀香熏爐、盛滿水果的七寶錦雞牡丹大瓷盒、插著盛開的荷花的龍鳳大膽瓶,另有蘭花、青松、鐘錶等。御座周圍地上鋪著華麗精美的提花地毯,座後是孔雀牡丹圍屏,上懸「大清國當今聖母皇太后萬歲萬歲萬萬歲」橫幅,御座兩旁豎著一對孔雀翎掌扇。或換成松柏玉蘭屏風,後邊以布幃擋住,布幃上繪山石叢竹圖案,屏風上懸掛有一幅橫匾,上寫「大清國當今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26字,並攜「慈禧皇太后之寶」和「大雅齋」御璽,有「光緒癸卯年」(1903年)款。這26字中有16字是徽號,慈禧既是第一次上的徽號,所謂徽號,系帝后尊號之上再加的褒美之詞。

清代帝王徽號,每次大多是兩個字,凡遇慶典,都可以增加。按制,一個皇太后一生最多能上10次徽號。慈禧一生共上了8次,即橫匾上的這16字徽號。5年後即1908年,慈禧去世,逝世以後即以徽號為謚。慈禧一生所上的徽號,在有清一代的皇太后中僅次於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福臨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孝莊一生共上徽號10次即20字;死後又沒有以徽號為謚,雍正、乾隆等為累加謚,其謚為另外16字,因此,慈禧一生出盡風頭,也是其他皇太后所不能比擬的。

第二類是化裝照,共7張。慈禧在七旬大壽前的盛夏季節,自比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打扮成觀音模樣拍照。她身穿團花紋清裝或團形壽字紋袍,頭戴毗盧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淨水瓶或擱在膝上,右手執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蓮英扮善財童子或守護神韋馱站其身右,左邊則有扮成龍女者。

據內務府檔案載:「七月十六日海裡照相,乘平船,不要蓬。四格格扮善財,穿蓮花衣,著下屋繃,蓮英扮韋馱,想著帶韋馱盔、行頭,三姑娘、五姑娘扮撐船仙女,帶漁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著帶行頭,紅綠亦可,船上槳要兩個,著花園預備。帶竹葉之竹竿十數根,著三順預備。於初八日要齊。呈覽。」從事前準備之精細,可以想見場面之大。從照片上看,其成像清晰,布局自然,人物神態各異。在盛開的荷花叢中,背後是彩繪山石竹林的佈景,叢竹上懸一雲頭形牌,牌上楷書「普陀山觀音大士」7字,好似一幅年代久遠的古壁畫。

《清宮遺聞》有詩云:「垂帘餘暇參禪寂,妙相莊嚴入畫圖。一自善財承殿寵,都將老佛當嵩呼。」並註解說:「孝欽後政暇嘗作觀音妝,以內監李蓮英為善財,李妹為龍女,用西法照一極大相懸於寢殿宮中,均呼孝欽為老佛爺。」在中海化妝乘坐無蓬平底船遊湖,隨侍慈禧一同照相的有隆裕皇后、瑾妃、慶親王奕劻的三格格和四格格、德齡、德齡母親、容齡、袁大奶奶、總管太監李蓮英及女官等。慈禧獨坐船中,皇親格格女官們圍立左右,穿清朝服裝的美國女畫家卡爾也在其中,幾名太監則在兩邊撐船侍侯。蔡東藩在《西太后演義》中寫道:「且有一張漁家裝束,亦與后妃人等並[拍,煙蓑雨笠,孤桌扁舟,頗脫盡宮闈習氣,乃是在頤和園昆明湖中照的,西太后很是欣慰,晒印了好幾頁,隨處懸掛,後來流傳京外,各直省都仰慈容。」

第三類為慈禧與后妃、格格、女官及外國公使夫人等的合影。慈禧的照片大都攝於風景秀麗的頤和園。慈禧太后每年春、夏、秋三季,都住在頤和園聽政,待十月初十日其大壽之後方起駕回紫禁城,慈禧在七旬大慶時,不顧國危財蹙,於頤和園中賞戲七天,並攝影、畫像,奢侈糜費,肆意享樂。慈禧晚年經常在頤和園內的樂壽堂、仁壽殿、排雲殿招待外國公使夫人,有一張慈禧與美國公使康格夫人等的合影,實為晚清時期中外關係史上不可多得的見證。

慈禧所用的化妝品大多是洋貨,如巴黎香水、香粉、法國鍍金鏡等。她在拍照前特地更換一身繡滿壽字和各色大朵牡丹並鑲有金邊的袍褂,又飾以許多美玉與珍珠瓔珞。冠冕上掛滿珠寶,有玉製的鳳、蝴蝶及珠花、金簪等。繡袍外的披肩形似魚網,是由3500顆專供帝后御用的東珠穿織而成,璀璨奪目。手上戴著幾副珠、金、玉鐲及寶石戒指,腳蹬飾綴著串珠的繡花高足花盆底鞋。年已七旬的慈禧,打扮得雍容華貴,端坐於御座上,左右站立著外國公使夫人等。

第四類是慈禧起駕與乘輿前往仁壽殿的照片各一張。

照片上一大群太監及后妃、宮女們前呼後擁,大總管李蓮英、二總管崔玉貴在前開路,反映出宮闈生活的一個側面。後人可以從這一場面中看到清代的鑾輿、儀仗和殿前為避暑用所搭的天棚,慈禧平日喜歡賞戲、逗小狗,就連與后妃、太監們合影時,也不忘帶上她那條備受寵愛的黝黑長絨毛獅子狗。照片上的慈禧,手腕上戴著玉鐲,手指上戴著長長的指甲套。那玉鐲,還是咸豐皇帝寵幸她時親自贈送與她的,慈禧一直戴著它,並伴著她進了東陵的地宮。

提起慈禧的指甲,還有一段故事呢。慈禧愛留指甲,尤其是一雙手的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最長可達七八寸,當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愛留指甲,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的指甲,每天要用溫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製了各色指甲套,戴在手指上,切切實實地保護好,以免受到外來損傷。給慈禧特別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鏤空嵌絲琺琅的,也有純金的,名貴已極,真可謂金玉滿身,珠翠盈頭,確也糜費驚人。從這些歷史照片中,對慈禧晚年生活亦可窺見一斑。這一系列富有獨特的紀實效果的照片,既留下了慈禧晚年的真實形象,也在客觀上起了介紹、傳播、推廣攝影術的作用,此後宮廷上下,朝野內外,無不爭相傚尤,此風久久不衰。

慈禧這批具有文獻性的宮中生活照片,隨著時光的流逝,它的歷史文物價值亦與日俱增,而深為世界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們所珍視。據新加坡《聯合晚報》報導: 「最近,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以13000多英鎊的高價,購入一張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照片。」從這些清末的原始照片上,人們得以瞭解當時的攝影技術水準,而照片中的人物、鑾輿、儀仗、衣冠、服飾等真實、形象的資料,對於研究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典章制度及宮廷生活來說,無疑是極為難得和彌足珍貴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