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4月20日報導,《CHINADAILY》記者周黎明收到美籍華人宇航員焦立中於今年2月20日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長城照片,經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魏成階研究員確認,照片所拍確實是長城,而魏成階就是去年對歐洲空間局發布的「長城照」提出質疑,最終得到該局承認錯誤的人。
周黎明認為,由於焦立中所用是普通相機,未藉助精密觀測儀器,「如果用相機可以拍攝到長城,那麼用肉眼同樣能夠看到長城」。據報導,經過近兩個月的調查,周黎明採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撰文發表於該報,指出「儘管難度很大,但在各種因素全部具備的情況下從太空看到長城還是有可能的」。
這自然使我想到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肉眼在太空能看到長城」之爭,特別是自從楊利偉聲明看不見長城、歐洲空間局宣布拍到了長城又承認錯誤後。我曾在1990年、1992年出版的書中討論過這件事,前年又發表了《為何「太空見長城」的謬說會長期重複》,要是真的用肉眼在太空看見了長城,我的看法會不會改變呢?不會,絕不會。因為這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是為了研究一種物理現象,即在離地面數百公里外能否用肉眼看到若干長、寬、高的特殊物體,那屬於科學研究,一般來說應該由自然科學家來研究。實際上,有關的科學家根據已知的科學原理已經做過否定的答案。如果要推翻這個答案,最好還是請該領域的科學家來研究,結論才會有效。
現在由周黎明轉彎抹角,加上「各種因素(據說包括大氣或雲層條件、長城段與周圍環境對比鮮明等)全部具備」才「還是有可能」的說法併發表在一張在中國出版的英文報紙上,究竟有多少科學價值?
如果這是為了證明長城本身的價值,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並且只會起誤導作用。因為在人類進入太空前,長城已經存在了二千多年。長城的外貌、結構、相關的數據並沒有什麼需要從太空加以探索的奧秘。特別是長城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作用,中國和外國的專家學者已經做過大量研究,對長城的原貌和現狀並沒有明顯的分歧。對長城的評價雖有各種不同意見,但從太空觀察---無論看到與否---都不能提供任何證據,或者改變某一種觀念。
一句話,長城的價值和意義是客觀存在,中國人已經有了充分認識,完全不必依賴或取決於其他因素。當年宣揚長城是地球上惟一可以從太空中用肉眼看得見的建築,恰恰是某些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現。
即使周黎明的說法成立,又如何證明除了長城以外的其他建築都看不到?按照某些人的邏輯,如果其他建築也看得到,甚至比長城更清楚,那豈不是有損於長城的偉大嗎?
所以,科學研究儘管進行,如果為了長城本身則大可不必再費心,還是增強些自信心吧。
作者:復旦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電郵:[email protected](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肉眼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