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還原中國抗日曆史 大陸網民指主導抗戰日乃國民黨軍隊

 2005-04-13 02: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最新一批日本教科書中,對1931年開始持續14年的侵華歷史刻意隱瞞與淡化,加上日本爭取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等事件,觸發中國京、穗等大城市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一時之間,全球華人的視線給轉移到中日的舊仇新怨上。有大陸網民指出,中共竄改抗日戰爭歷史,尤過於日本。

新界屯門一間中學,昨日也安排全校師生在禮堂,用兩堂課的時間觀看日本侵華片段,並講解大陸最近反日示威的情況。有學生看完後表示,不滿日本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淡化為「事件」。有部分學生更表示會抵制日本貨品,不過亦有學生認為日本貨品和歷史無關,應該分開處理。

正在印度訪問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昨日呼籲日本以史為鑒,深入反省。他說,尊重歷史,對歷史負責的國家,才可以贏取亞洲國家及人民的信任,才可以在國際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共志在奪權不顧民族存亡

但是,真實的歷史卻揭示中共從來未有認真抗日。譬如香港的歷史教科書都載有關於「蘆溝橋事變」的歷史故事,說在1937年7月7日,日軍在位於北京城西南 13公里的蘆溝橋,發動侵略戰爭,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展開了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其實,抗日戰爭是整整打了14年,早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已展開,但當時只有國民黨執政的政府抵抗日軍,而中共並沒有想到中華民族存亡,只是想奪國民黨的統治權,所以訂定了「在聯蔣(介石)過程中必須為爭取領導權而鬥爭,但這只能在黨內講,並在實際工作中實現」的方針。

正當國民政府軍與日軍拚死激戰時,中共在滿洲事變宣言中,號召全中國人民「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域,工人罷工,農民騷動,學生罷課,貧民罷業,士兵嘩變」,意圖推翻國民政府。
另外,在同是中國人的張學良的東北軍與蘇聯軍隊發生衝突時,中共軍隊提出了要「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站在蘇共一邊,而不是中華民族這邊。

雖然中共當時也高舉抗日大旗,但除了平型關等幾個屈指可數的對日戰鬥外,中共並無抗日戰績可言,只是在後方收編地方軍和游擊隊,忙於擴充勢力和地盤:在日本於1945年投降時,中共搶著投降的日軍,把自己擴充成號稱擁有90餘萬正規軍和200萬民兵的強大力量。而抗日的主要戰場則全留給了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戰死沙場的將軍200多人,共產黨的指揮官幾乎毫無損失。

對比國、共兩黨的抗日戰爭,民國的抗日戰爭史從來都是14年,而不是8年;而中共從來都說是8年抗戰,前6年中共從來不承認,因為那時它在搞武裝割據。不過,中共的教科書一直都敘述,國民黨當時並沒有抗日,是共產黨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網民吁中共也澄清歷史

日本竄改侵華史實,在中國大陸網民中也引起熱烈討論,不少人更列舉史實,質疑中共自稱領導抗日的真實性。有網民直截了當的點出,「我希望偉大的共產黨在指責日本教科書問題的百忙之餘,能把我們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澄清一下好嗎?」

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其中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

毛慷人民之慨放棄索賠

日本對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的戰爭賠償,從50年代持續到70年代,唯獨中共卻放棄了追討戰爭賠償的權利。70年代初,中共與日本建交時,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向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說:中共要感謝日本,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中國,中共就不可能奪得天下。1972年9月29日,在北京簽字的《中日聯合聲明》中列明:「第五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

諷刺的是,中共建政50多年,殺死中國民眾的數目,遠高於日軍侵華的殺人數字。翻查歷史,中共統治中國後接二連三的運動,被打成地、富、反、壞、右等的無數中國人被迫害致死,單單是「大躍進」就餓死了 3千萬中國人。據《九評共產黨之七.中國共產黨的殺人歷史》指出:「從1949年以後,中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過中共的迫害,估計有6千萬到8千萬人非正常死亡,超過人類兩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的總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