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港大設計了一個論壇,取名「思索香港」,英文是「Rethinking Hong Kong」;為什麼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為在經過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之後,香港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文化定位。因為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之後,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認同。因為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大趨勢裡,香港需要尋找自己地位的獨特之處,加以發揮。因為在全球化的衝擊中,城市的主體性被突出而國家的界線變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運用自己的城市優勢。
在這樣的思維下,「思索香港」論壇的第一講是龍應臺的演講:「香港,你往哪裡去?」以「旁觀者清」的角度坦誠地、全面地,當然也是偏頗地,提出我對香港文化與政府的批評。第二場則邀請了廣州、臺北和香港兩岸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編面對面討論「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就三個華人城市不同的歷史發展和經濟、文化條件,交錯視野,放眼看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前景。
馬英九的演講,是「思索香港」的第三場。「從臺北看華人城市的興起」是他自己訂的題目,意圖從臺北的文化發展軌跡來眺望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吉隆坡等等城市的交流和結盟可能。他準備談在都市發展的同時如何求得古蹟的保存,準備談市政建設如何不忽略人文的關懷,準備談文化在政治和官僚行政裡應該佔有什麼地位。港大同仁甚至將香港西九龍的剪報數據傳真給他,以便他更深刻地瞭解香港本身正在關注的問題,他的演講或許可以為香港帶來最實際、最切身的參考價值。
平常發出的邀請信函,忙碌的香港人會遲遲回覆;馬英九的演講邀請函一發出,回函搶著進來。人們生怕一遲就得不到位子。口耳相傳,沒收到邀請函的人紛紛來電話索位。空氣裡有一種期待。
所有,所有的努力都無法挽回港府的決定。作為「思索香港」論壇的主其事者,我是不是也要像別的當事人一樣,說一句外交辭令「深表遺憾」呢?
不只遺憾。我覺得心痛。馬英九來不來香港其實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從這件事情的決策過程,可以看得出香港政府的承擔和格局在哪裡,可以看得出北京處理兩岸政策的文化水準和文明程度在哪裡。
如果「拒發簽證」的決定是北京做的,它就很粗糙地暴露了港人治港是一個虛假的幌子,暴露了「一國兩制」其實只有「一國」沒有「兩制」。如果媒體的揣測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龍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