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透視中國:難以改造的"中國胃"

 2005-01-10 20: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記得最初到加拿大時,一位移居加國多年的華裔朋友晚間請我和太太吃飯。據他說,他的貿易夥伴給了他三張餐券,每張100多加元,是義大利大餐,地點在多倫多一家有名的高級義大利餐館。

來到餐館,坐定,目睹侍者逐盤上菜,方知全是好料:魚、牛肉、蝦、螃蟹、鮮貝,不一而足。我先下手為強,興沖沖地在那條大魚身上下了刀叉,但一叉之後,便再也不去觸碰那條看似誘人的大魚。太太也是一叉之後,再也沒有理睬那盤大餐。作東的朋友大概是動了兩叉,之後便只顧喝酒和說話。其餘諸菜也都是每人每盤動一刀或兩叉,便人菜互不相擾,一直到朋友招呼結賬,大盤小碟均被侍者基本原樣撤下席去。

300多加元的大餐,我們除了喝了點兒葡萄酒,吃了點兒生菜葉子,最後還得飢腸轆轆地結賬。作東的朋友頗為過意不去,又另外加錢點了三塊義大利比薩餅,一人一塊,作為夜宵充飢。

離開餐館後,他尷尬地一再解釋,我和太太則反覆安慰他,並自我解嘲地說:「都怪我們倆,沒有享受洋餐的那個命。」

朋友苦笑著回應:「本來以為你們不像我,愛吃西餐呢。我沒出息,在西方生活了十幾年,'中國心'不敢說原裝原封,但'中國胃'卻肯定是鐵打鋼鑄。」

回到家,太太卻一個勁地抱怨:「魚怎麼能那麼做?!不紅燒也就罷了,清蒸也不是那麼個蒸法啊:不放鹽,卻撒那麼多糖,還澆什麼奶油!」

我只好打住她:「人家義大利大餐當然是為義大利人的胃口烹製的,怎麼會考慮到我們的『中國胃』?」

腦是腦,胃是胃?

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住在比加拿大更「純」的西方社會--英國,但「中國胃」仍然未能得到一丁一點兒的改造,至今仍然吃不慣西餐洋飯,除了家中來不及開夥、偶爾吃幾次比薩餅、漢堡包等西式快餐之外,99%的飲食都是自家廚房做的中式飯菜,就連去公司工作,也是自帶中式便當,從來不在公司的西式餐廳就餐,即使請朋友吃飯或全家下館子,也100%去中餐館,從來不去西餐館。

這次回中國探親,遇到一些過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他們聽到我的「中國胃」的故事,紛紛嘲笑我:「你過去在中國時,號稱特別喜愛西方文化,但你的胃怎麼如此排斥西方的飲食文化?」

我張口結舌:「我如今也喜歡西方文化啊,但腦是腦,胃是胃......」

其實,像我這樣的腦胃分離的海外華人還為數不少,尤其是那些離開中國時已經成年的人,不管他在西方住了多長時間,不管他「西化」程度有多深,十有八九,其腹中都揣有一副或冥頑不化、或改造不良的「中國胃」。

也許「十有八九」一說缺乏統計數字的支撐,但至少我在加拿大和英國認識的華人,其日常飲食都是以中餐為主,甚至像我一樣,屬於99%的中餐食客。我還經常聽到一些華人朋友說,他們回鄉探親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一下伙食」或「重溫一下地道的中餐」。

言下之意就是,西方中餐館的中餐並不地道,是為了取悅洋人胃口而烹製出來的不中不西的「混血中餐」。

當然,也有許多中國年輕人最初來到西方留學時很興奮,因為在中國頗為昂貴的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西式快餐店在這裡到處都是,但時間一長就膩了。據中國《環球時報》報導,一個中國留學生剛來英國時,曾興奮地對記者說:「倫敦這兒真好,麥當勞不用排隊,巨無霸套餐和中餐館炒青菜一個價,這回我可以吃個夠了。」可沒出兩個月,他就綠著臉抱怨:「吃傷了,吃傷了,回去再也不吃了。」

人生最精緻之境界?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成年後才離開母國的華人最終都棄西餐取中餐,則解釋不一。

有人說,所有人的飲食口味都在他們成年前、甚至早在他們童年時就已經定型了。他們舉出居住在西方的印度人也保持著傳統的飲食習慣、甚至家中、身上都飄逸著濃重的咖喱味作為例子,試圖說明:不僅是華人,其他族裔也在飲食口味上「積習難改」。

但也有人說,這個理論雖然能夠解釋華人、印度人或其他什麼人不喜歡吃西餐的原因,但難以解釋為什麼西方人、印度人或其他非華人的族裔愛吃中餐的原因。他們認為,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西餐不好吃,中餐好吃。

「積習難改論」者反唇相譏:那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在中國還生意火爆、門庭若市呢,老外吃中餐,就像中國人吃麥當勞一樣,都是吃個新鮮、吃個好奇,但你要讓老外天天吃油條、頓頓吃餃子,就像強迫中國人頓頓「啃德雞」一樣難。

「中餐優越論」者也不示弱:麥當勞、肯德基都是快餐,並不是正宗的西式大餐,中國人吃個新鮮並不奇怪,中國也有很多高檔的西餐廳,但光顧的中國人就很少,但反過來說,西方高檔中餐館的食客卻多數是金髮碧眼的洋人。再看觀光客:中國人到西方旅行,吃飯時到處尋找中餐館;西方人去中國遊覽,腹空時卻很少光顧西餐館。總而言之一句話:中餐就是比西餐好。

在海內外的華人中,「中餐優越論」者似乎佔多數。例如,中文網上一篇介紹留英中國學生生活的文章就如此褒貶中英兩國之飲食:「中國人講究吃,中國菜選料之廣、做工之精細以及口味之變化多樣,全世界難有匹敵......英國的肉類大多干如木柴,青菜傻大憨粗,清香味全失,再加上廚師非煮即涼拌的烹飪方法,飯菜味道更難恭維。」

據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留英派文人林語堂先生也認為,人生最完美、精緻的境界就是:「住英國房子,坐德國車子,穿法國衣服,娶日本太太,吃中國菜。」

胃口指揮大腦?

當然,把這樣的評論說給英國人聽,對方就會很不服氣。這也難怪,誰都會對自己本民族的飲食文化、習慣、口味感到自豪。我在英國認識的一個非洲移民,有一次與我談論各國飲食文化時,就一口咬定他母國的飲食是世界最佳,儘管他也經常光顧倫敦的中餐館。

不過,即使是有著「鐵打鋼鑄的中國胃」的中國人,也不一定都是「胃口指揮大腦」,把西餐貶得一無是處。

例如,網上一位自稱「精通飲食之道」中國人,就對中西餐作了一番獨闢蹊徑的對比,文字略微嫌長,但不妨摘抄於下:

先拿西餐裡的牛排來說吧:點牛排時,侍者一定會問:烤還是煎?要幾成熟?五成?八成?全熟?廚師完全按食客的要求煎烤,並不加調料,調料要在牛排上桌後,由食客自己加,撒多少鹽或者胡椒粉,澆多少檸檬汁或番茄汁,全看食客的口味。吃中餐時卻有現成的菜譜,服務員一般不會問顧客有什麼要求,菜怎麼做,是煎是炒,是煮是蒸,生熟老嫩,放不放辣椒,淋不淋酸醋,加多少油灑多少鹽,一切聽憑廚師的意志,食客是否喜歡,合不合口味,廚師才不管呢。

另外,中國人吃飯是共餐制。大家圍桌而坐,一般來說老幼尊卑上下左右還是有一些規矩的,即使不講規矩,大家同吃一桌飯,吃多吃少,吃這吃那,也是互相牽制的,不可能每個人想怎麼吃就怎麼吃,若是酒宴,規矩更多,喝什麼酒,酒量大小,願不願喝,一般由不得你。西餐則是分餐制,各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裡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是聽憑自願,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麼喝什麼,想喝多少喝多少。

說起來吃應該屬於一種個人行為,吃的感覺怎樣,只有自己知道。西餐尊重個人意志,而中餐更強調共性。說中國飲食高明,是指廚師烹飪技藝的高明,吃的思想觀念卻並不怎麼先進。相比之下,西餐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得多。這或許是國人紛紛選擇火鍋的緣由吧。因為在中餐裡,似乎只有火鍋可以讓食者隨意選擇菜料,自己掌握火候並隨意調配作料。在火鍋裡,中國人找到了吃的自由。"

讀畢此位「精通飲食之道」者言,我也深感獲益不淺:言者竟能夠在區區果腹之物中悟出如此深邃的哲理,令人肅然起敬。但過後一想,又頓感上當--他談的東西和我談的東西不是一回事:他談的是「吃的思想觀念」,我談的卻是「吃的感覺」,他談的是「腦子」,我談的是「胃口」,只要胃口舒服,哪怕放棄自由,蜒≡袢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