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透视中国:难以改造的"中国胃"

 2005-01-10 20:0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记得最初到加拿大时,一位移居加国多年的华裔朋友晚间请我和太太吃饭。据他说,他的贸易伙伴给了他三张餐券,每张100多加元,是意大利大餐,地点在多伦多一家有名的高级意大利餐馆。

来到餐馆,坐定,目睹侍者逐盘上菜,方知全是好料:鱼、牛肉、虾、螃蟹、鲜贝,不一而足。我先下手为强,兴冲冲地在那条大鱼身上下了刀叉,但一叉之后,便再也不去触碰那条看似诱人的大鱼。太太也是一叉之后,再也没有理睬那盘大餐。作东的朋友大概是动了两叉,之后便只顾喝酒和说话。其余诸菜也都是每人每盘动一刀或两叉,便人菜互不相扰,一直到朋友招呼结账,大盘小碟均被侍者基本原样撤下席去。

300多加元的大餐,我们除了喝了点儿葡萄酒,吃了点儿生菜叶子,最后还得饥肠辘辘地结账。作东的朋友颇为过意不去,又另外加钱点了三块意大利比萨饼,一人一块,作为夜宵充饥。

离开餐馆后,他尴尬地一再解释,我和太太则反复安慰他,并自我解嘲地说:“都怪我们俩,没有享受洋餐的那个命。”

朋友苦笑着回应:“本来以为你们不像我,爱吃西餐呢。我没出息,在西方生活了十几年,'中国心'不敢说原装原封,但'中国胃'却肯定是铁打钢铸。”

回到家,太太却一个劲地抱怨:“鱼怎么能那么做?!不红烧也就罢了,清蒸也不是那么个蒸法啊:不放盐,却撒那么多糖,还浇什么奶油!”

我只好打住她:“人家意大利大餐当然是为意大利人的胃口烹制的,怎么会考虑到我们的‘中国胃’?”

脑是脑,胃是胃?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住在比加拿大更“纯”的西方社会--英国,但“中国胃”仍然未能得到一丁一点儿的改造,至今仍然吃不惯西餐洋饭,除了家中来不及开伙、偶尔吃几次比萨饼、汉堡包等西式快餐之外,99%的饮食都是自家厨房做的中式饭菜,就连去公司工作,也是自带中式便当,从来不在公司的西式餐厅就餐,即使请朋友吃饭或全家下馆子,也100%去中餐馆,从来不去西餐馆。

这次回中国探亲,遇到一些过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他们听到我的“中国胃”的故事,纷纷嘲笑我:“你过去在中国时,号称特别喜爱西方文化,但你的胃怎么如此排斥西方的饮食文化?”

我张口结舌:“我如今也喜欢西方文化啊,但脑是脑,胃是胃......”

其实,像我这样的脑胃分离的海外华人还为数不少,尤其是那些离开中国时已经成年的人,不管他在西方住了多长时间,不管他“西化”程度有多深,十有八九,其腹中都揣有一副或冥顽不化、或改造不良的“中国胃”。

也许“十有八九”一说缺乏统计数字的支撑,但至少我在加拿大和英国认识的华人,其日常饮食都是以中餐为主,甚至像我一样,属于99%的中餐食客。我还经常听到一些华人朋友说,他们回乡探亲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一下伙食”或“重温一下地道的中餐”。

言下之意就是,西方中餐馆的中餐并不地道,是为了取悦洋人胃口而烹制出来的不中不西的“混血中餐”。

当然,也有许多中国年轻人最初来到西方留学时很兴奋,因为在中国颇为昂贵的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西式快餐店在这里到处都是,但时间一长就腻了。据中国《环球时报》报道,一个中国留学生刚来英国时,曾兴奋地对记者说:“伦敦这儿真好,麦当劳不用排队,巨无霸套餐和中餐馆炒青菜一个价,这回我可以吃个够了。”可没出两个月,他就绿着脸抱怨:“吃伤了,吃伤了,回去再也不吃了。”

人生最精致之境界?

至于为什么大多数成年后才离开母国的华人最终都弃西餐取中餐,则解释不一。

有人说,所有人的饮食口味都在他们成年前、甚至早在他们童年时就已经定型了。他们举出居住在西方的印度人也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甚至家中、身上都飘逸着浓重的咖喱味作为例子,试图说明:不仅是华人,其他族裔也在饮食口味上“积习难改”。

但也有人说,这个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华人、印度人或其他什么人不喜欢吃西餐的原因,但难以解释为什么西方人、印度人或其他非华人的族裔爱吃中餐的原因。他们认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西餐不好吃,中餐好吃。

“积习难改论”者反唇相讥:那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在中国还生意火爆、门庭若市呢,老外吃中餐,就像中国人吃麦当劳一样,都是吃个新鲜、吃个好奇,但你要让老外天天吃油条、顿顿吃饺子,就像强迫中国人顿顿“啃德鸡”一样难。

“中餐优越论”者也不示弱: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快餐,并不是正宗的西式大餐,中国人吃个新鲜并不奇怪,中国也有很多高档的西餐厅,但光顾的中国人就很少,但反过来说,西方高档中餐馆的食客却多数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再看观光客:中国人到西方旅行,吃饭时到处寻找中餐馆;西方人去中国游览,腹空时却很少光顾西餐馆。总而言之一句话:中餐就是比西餐好。

在海内外的华人中,“中餐优越论”者似乎占多数。例如,中文网上一篇介绍留英中国学生生活的文章就如此褒贬中英两国之饮食:“中国人讲究吃,中国菜选料之广、做工之精细以及口味之变化多样,全世界难有匹敌......英国的肉类大多干如木柴,青菜傻大憨粗,清香味全失,再加上厨师非煮即凉拌的烹饪方法,饭菜味道更难恭维。”

据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留英派文人林语堂先生也认为,人生最完美、精致的境界就是:“住英国房子,坐德国车子,穿法国衣服,娶日本太太,吃中国菜。”

胃口指挥大脑?

当然,把这样的评论说给英国人听,对方就会很不服气。这也难怪,谁都会对自己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习惯、口味感到自豪。我在英国认识的一个非洲移民,有一次与我谈论各国饮食文化时,就一口咬定他母国的饮食是世界最佳,尽管他也经常光顾伦敦的中餐馆。

不过,即使是有着“铁打钢铸的中国胃”的中国人,也不一定都是“胃口指挥大脑”,把西餐贬得一无是处。

例如,网上一位自称“精通饮食之道”中国人,就对中西餐作了一番独辟蹊径的对比,文字略微嫌长,但不妨摘抄于下:

先拿西餐里的牛排来说吧:点牛排时,侍者一定会问:烤还是煎?要几成熟?五成?八成?全熟?厨师完全按食客的要求煎烤,并不加调料,调料要在牛排上桌后,由食客自己加,撒多少盐或者胡椒粉,浇多少柠檬汁或番茄汁,全看食客的口味。吃中餐时却有现成的菜谱,服务员一般不会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菜怎么做,是煎是炒,是煮是蒸,生熟老嫩,放不放辣椒,淋不淋酸醋,加多少油洒多少盐,一切听凭厨师的意志,食客是否喜欢,合不合口味,厨师才不管呢。

另外,中国人吃饭是共餐制。大家围桌而坐,一般来说老幼尊卑上下左右还是有一些规矩的,即使不讲规矩,大家同吃一桌饭,吃多吃少,吃这吃那,也是互相牵制的,不可能每个人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若是酒宴,规矩更多,喝什么酒,酒量大小,愿不愿喝,一般由不得你。西餐则是分餐制,各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是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

说起来吃应该属于一种个人行为,吃的感觉怎样,只有自己知道。西餐尊重个人意志,而中餐更强调共性。说中国饮食高明,是指厨师烹饪技艺的高明,吃的思想观念却并不怎么先进。相比之下,西餐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得多。这或许是国人纷纷选择火锅的缘由吧。因为在中餐里,似乎只有火锅可以让食者随意选择菜料,自己掌握火候并随意调配作料。在火锅里,中国人找到了吃的自由。"

读毕此位“精通饮食之道”者言,我也深感获益不浅:言者竟能够在区区果腹之物中悟出如此深邃的哲理,令人肃然起敬。但过后一想,又顿感上当--他谈的东西和我谈的东西不是一回事:他谈的是“吃的思想观念”,我谈的却是“吃的感觉”,他谈的是“脑子”,我谈的是“胃口”,只要胃口舒服,哪怕放弃自由,蜒≡袢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