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幾條「毛主席語錄」:
「與人鬥,其樂無窮」「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階級鬥爭為綱」「不鬥爭就不能進步,八億人口不鬥行嗎?!」
**自幼好鬥的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生於湖南的農村,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對毛澤東要求甚嚴。毛澤東十歲的時候,為了反對他父親和老師,竟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在外流浪三天。毛澤東在1936年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回到家裡以後,想不到情況會有點改善。我父親稍微比過去體諒些了,老師的態度也比較溫和些了。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是一次勝利的『罷課』啊。」試想家中長子,剛剛十歲的男孩,突然失蹤了三天,生死不明,家中是何等的焦慮,但是毛澤東卻認為這是他與父親鬥爭的第一次勝利。
據毛澤東回憶:「我到了十三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利用我父親所引以為據的經書上面的話,來同他進行辯論的好辦法。我父親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就引用經書裡關於長者必須慈愛的話來回敬他。針對他指責我懶惰,我反駁說,年長的應該比年輕的幹得更多,我父親年紀比我大兩倍多,所以應該多做工作。」按照這個邏輯,他的父親永遠要干更多的事,那麼他自己什麼時候盡孝呢?
毛澤東還說:「我大約十三歲的時候,我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裡;我們兩人當著他們的面爭論起來。父親當眾罵我懶而無用。這一下激怒了我,我回罵了他,接著就離家出走。我母親追著我想勸我回去。父親也追上來,邊罵邊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個池塘邊,並且威脅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跳進水裡。」「回想起來,我認為我父親的嚴厲態度到頭來只是自招失敗。我越來越恨他。」(以上見1936年《毛澤東與斯諾的談話》)
毛澤東的父親,當時的心態只不過是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出於對長子的懶惰的不滿,說了幾句重話,為此,卻招來了少年毛澤東的仇恨,不惜在十歲時離家出走,十三歲與父親當眾對罵。
**不知反省的毛澤東**
如果說毛澤東少年無知,童言無忌,而他與斯諾談話是在1936年,這時他已43歲了,應該是比較成熟的人,但是講起這些往事,他竟然毫不覺得歉疚,而是沾沾自喜,以他自小就有「造反精神」,「鬥爭精神」,而誇耀於美國記者斯諾。說明他缺少修養,缺少孝道,缺少反省。毛澤東對他的父親尚切如此,更何況是對他的朋友和同志。
毛澤東好鬥的性格,造反的精神,在他的少年時代已經初步形成。因為缺少良性的引導,他自己又不善於反省,後來經過不斷的積累,形成了他的「鬥爭哲學」。他常講:「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到底是受了哪些壓迫?這些壓迫是否因為他的過錯而產生,他是不管的。在他的著作中從未檢討過自己的錯誤。
回顧歷史,在二十世紀,毛澤東對中國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他的「鬥爭哲學」,給中國、給世界帶來災難,不值得人們效法。
中國有句古訓叫做「和為貴」,「和」並不是沒有是非,而是要爭取用和平的方法,解決我們所面對的是非,待人要從善意出發,「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老父親出於愛子之心,罵了兒子,兒子不應回罵於他,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也不一定要還他一拳。如果為人處世,或領導一個國家,只認「鬥爭哲學」,提倡冤冤相報,以血還血,世界將永無寧日。
2003.12.22 於山東大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孫文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