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共和精魂今安在?--《走向共和》觀感(上)

 2003-10-16 18: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易大旗:

身在海外,初睹電視劇《走向共和》已慢了幾拍。先前未見國內有幾多佳評,竟以為又是《雍正王朝》的余緒,為威權政治敬獻讚歌。細觀之下,卻頗為感奮,這是部難得一見的歷史正劇。

《走向共和》氣魄頗大,以濃墨重彩重現了一軸晚清至民初的時代畫卷。不消說,它屬於文藝作品,其生命的臍帶卻來自史實。在中國若要真正尊重歷史,頗為不易,這就是顧准所言的「史官文化」,他指出:「所謂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權威為無上權威,使文化從屬於政治權威,絕對不得涉及超過政治權威的宇宙與其他問題的這種文化之謂也。」史官文化這個概念並不獨指史學範疇,但在史學研究中尤為定於一尊的金科玉律。中國自先秦文化始,就與古希臘的城邦文化涇渭分明,「史官文化」植根於東方專制主義,在史學範疇便是泛道德化,「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文天祥《正氣歌》)一代又一代的知識份子在青燈黃卷下建造道德牌坊和道德的恥辱柱,「為亂臣賊子懼」,國家之正朔就是統治政權,古今諸事的取捨與廢存,都須從至尊權威的穩定著眼,此乃千秋基業也。

國人固有之歷史常識,均拜「史官文化」所賜。清末民初距今人僅百年,牌坊與恥辱柱已林立其間,各色忠姦臉譜出沒其裡。國民政府要修自己的忠烈祠堂,以春秋筆法,令亂臣賊子懼,自不在話下。幸而國民黨政權于思想文化專制上修為尚淺,無論造神或畫鬼,都無甚建樹。誠然國民政府也不是什麼好鳥,且看國父的遺訓:軍政、訓政、憲政,國民政府亦如慈禧太后一般虛與委蛇,能拖則拖,然而國府敗走臺灣之後,到底還是履行了。若論「走向共和」,國共之分野,亦在於此。

將歷史公式化雖非始於本朝,但把歷史「飼料化」而用以餵養下一代,卻是本朝的傑出貢獻。吃標準化的飼料便生就標準化的頭腦,當一個掌握了絕對真理的人聽到異樣的聲音,他的牴觸是如此憤怒,覺得基本常識受到了顛覆,連自己的智慧都受到了侮辱。《走向共和》播出,一時間激起坊間滔滔劣評,正是源自這種本能反應,那簡直是屋頂要塌下來的感覺,非要回到舊有的歷史公式,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這才舒坦踏實,日子才過得下去。自不待言,較之過去的「史官」說詞,《走向共和》的歷史脈絡人物造型與舊日臉譜頗有出入,而那些「蓋棺論定」的定評,正是本朝意識形態「藏經閣」典籍裡最初級的普及本。無可否認,這類教化積數十年之功,的確深入人心。《走向共和》對臉譜和教條的顛覆,無非是往史實那邊靠攏,便已朝野嘩然,人神共憤。

卻說清史與秦漢、隋唐、宋元諸朝史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離今人最近,資料又豐富齊全,沒有幾多以訛傳訛、眾口鑠金的空間。然而,在一個集極權之大成的專制廟堂上,連「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樣的泛道德主義史筆,亦難有立錐之地。毛澤東關於電影《武訓傳》和《清宮秘史》的御批,「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便是頭一通殺威棒,其後更是周天寒徹,史學之「黨化」實屬必然。恍如昨日、歷歷在目之清末民初,卒被「官史」的刀筆大肆取捨刪削,最後統統熬煉成給當今聖朝提氣補血、延壽養顏、壯陽蓄精的仙丹靈藥。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歷史就是這樣寫的。在那個令人不能呼吸的年代,一群真正的「憤怒青年」寫下了自己的孤憤與絕望,一位詩人對整個世界喊出:「我__不__相__信!」另一位詩人瘋了,他在鐵屋裡呼號:「放__開__我!」這些泣血字句,便成了那個時代的碑文。

歷史掀開新頁,及至80年代,國人被打散的三魂七魄漸漸歸位,「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思想解放運動春潮湧動,求索新知,敢說真話的人眼見多起來了。像《走向共和》對專制文化和共和憲政的正本清源,拂拭歷史的積塵與現實的迷惘,其實就是80年代思想界的主流(雖則彼時尚失之粗疏與浮躁)。令人扼腕的是,乍暖還寒的政治氣候,讓那盞思想之燈搖曳不已,終於被狂風吹熄,直至某夜,在坦克的嘶吼中,人們真切地聽到了血泊流淌的聲音……

進入21世紀,國際格局巨變,中國何去何從?從冬眠到驚蜇,中華民族面臨的正是百餘年前的存亡抉擇,於是政治改革呼聲漸起,《走向共和》便應運而生。21世紀
是全球化、民主化的新紀元,如同19世紀工業化時代猛烈搖撼著大清帝國的根基,國族興廢存乎一念之間,而目下的中國的政治腐敗、社會糜爛、人心思變,亦宛如晚清。自不待言,《走向共和》觸痛了大眾的神經。不過,某些權力者神經末梢的疼痛,卻非憂國憂民之痛,而是「慈禧太后」式的惱怒。身在江南躲避SARS瘟疫的江氏,口諭三點「意見」,指李鴻章、慈禧、孫中山等幾個主要歷史人物嚴重失實。此言一出,中宣部與央視殊感不安,旋即每集播前重審,更刪去了最後大結局那一集的高潮戲----孫中山的演講全文。

權力者的憎厭,自有奴才鷹犬去奉旨辦事。「X辦」馬上給中央書記處發函,要求對《走向共和》的主要策劃、創作人員給予「調職處分」。套用晚清的宮闈與朝堂的陣營劃分,書記處那邊是「帝黨」還是「後黨」?實在不得而知,只不過他們請了十多位清史專家來作鑑定,結果令「X辦」鷹犬鎩羽而歸,原來清史專家群的意見是「《走向共和》基本符合歷史真實。」於是,「後黨」這一廂唯有退而求其次,收回人事處分建議,嚴令不得重播該劇。

嚴格而論,《走向共和》當然也有若干瑕疵,但至少它的歷史脈絡沒有大的偏差,否則也難逃清史專家的法眼。那麼「X辦」之怫然不悅,原因何在?不消說,就是該劇清楚無誤地揭示了中國在近代國際競爭裡的慘痛失敗,正在於政治變革裹足不前,憲政無門,興國無望。在近代化起跑線上,同為封建之國,大清國比日本的起點還高,但中國的洋務運動不敢觸及體制變革,而更為落後的日本實行明治維新,脫胎換骨,甲午戰爭,「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它標誌著兩國之近代化競爭中國的徹底落敗。以史為鑒,本朝「後黨」之羞惱交加,在所當然;而當今「帝黨」能否銳意改革,引領國家真正走向共和?其實,《走向共和》已經揭示出百年前歷史的軌跡,沒有人民的參與和推動,玉璽朱批詔告天下的立憲改良,終是無本之木,安能長成參天大樹?

故國夢迴,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望中憲政枯河,依然荒草瑟瑟。臨風憑弔孫中山先生那一代先賢的情懷,真個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為中國作家,現居美國

---《觀察》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